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广西通志

广西通志

①六十卷,林富修,黄佐纂。林富,福建莆田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历官至兵部侍郎兼佥都御史,总理广西事务。黄佐,字才伯,号泰泉,广东香山县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擢少詹事,官至兵部侍郎。后因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罢归。按《广西通志》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广西志书,明嘉靖十年(1531)刻本。全书六十卷,分:图经二卷,表八卷,志三十卷,列传九卷,外志十一卷,五大类。此志记载详明,体裁简核,如:沿革、分野、职官、选举皆采用表的形式,以省简牍,体例亦善。其十分注重兵防、学校、风俗、人物四方面的记载。如广西瑶壮等族农民起义资料,对从事民族史尚有参考价值。然此志分门置类,殊有失慎之处。艺文苟无关于风土,则可不录,既以其有关录之,而列之于外纪中,尤不允也。如土官已隶职方,命以爵秩,而列之外纪,非大一统之义。综观全书,此志资料较丰富,仍不失为一部较好的旧志。② 二百七十九卷首一卷,清谢启昆修,胡虔纂。谢启昆(1737-1802),字蕴山,号苏潭,江西南康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任知府、按察布政使,早年供职史馆,长于史学,六旬高龄升任广西巡抚,在任三年奖励开垦、治理陡河、整顿财政、清理积案,赈济孤贫,亲躬纂事,纂成《广西通志》。去世时,清仁宗诏嘉其廉洁,赐银三千治丧。其一生“以文学名,博闻强识”。与陈兰森等合修《南昌府志》。著有《树经堂集》、《西魏书》、《小学考》、《粤西金石志》等书,有咏史诗三百首传世。胡虔,字雒君,号枫原,安徽桐城人。嘉庆元年(1796)孝廉,工古文辞,精考据,尤长地理学。著有《四库全书附目》、《柿叶轩笔记》等。谢启昆任广西巡抚,到任即以修志为著述大业,于嘉庆五年(1800)开设志局。集中胡虔、朱依真等一代人才修志,遍察历代志书,考其体例得失,取长舍短,推陈出新,亲定义例,自总其成。历一年十个月,于嘉庆六年(1801)成书。全书共二百七十九卷首一卷,分:训典、郡县沿革表、职官表、选举表、封建表、舆地略、山川略、关隘略、建置略、经政略、前事略、艺文略、金石略、胜迹略、宦绩录、谪官录、人物传、土司传、烈女传、流寓、仙释、诸蛮,共有训典、表、略、录、列传五大类,统二十二门。是志最突出的特点为因中有革,既继承传统,更锐意创新。我国的方志,隋唐以前记载地方各个方面的作品,有图经、政纪、人物传、风土记、古迹、牒谱、文征七大类,宋代形成综录社会各方面的地域性著述的方志体。其后方志日益兴盛、内容日趋复杂,门类越分越多。清乾隆间,章学诚将方志从附属于地理类中独立出来,创立方志学,自此内容门类的区分,由繁趋于简,所叙述范围,由简扩于丰,使互不统属的条目,变成按体裁归属的纲目。而谢启昆的《广西通志》,综合历史诸家体例之长,在章学诚方志学基础上,进一步完备了方志的体例,使方志真正成为资料性的著述,创造了方志的新体例。此体例遂为二百余年来官书创体,备受学者推崇,成为清代修志的楷模。此志体例精审,征引赅博,为各省志书之冠,乃善本。此书先训典,后四表,其中郡县沿革表,比旧志详尽清楚,先述清代广西的区域建置,再分地按时列表,表后采入正史地志的记述,与表互相引证,并释今地名,最后附录历代文献的不同记载以供参考。四表化繁为简,便于省览。四表之后为文字记载,先志后传,志乃志书的主体,仿郑樵《通志》的体例改造成九略,先地理后经政再文化,中间加前事略,统纳自然社会各门类,胜旧志无所统属的条目式罗列。关隘略从军事地理角度记述,广西自古易出难守的地形地势。建制略适应当时政治军事的需要,详细记载每座城市的沿革、规模,并辑录历代修葺城池的碑记。较详明记载广西历代官学、私学、书院,是研究广西古代教育史的重要资料。经政略内容远远超过前志,有铨选、恤助经费、禄饷、恤政、田赋、盐法、榷税、积贮、祀典、土贡、安南入贡事例、学制、科场经费、书院义学费、铎户口粮、兵制、马政、邮政、承审土司事件、口粮、监仓刑具、鼓铸、陡河经费、船政等目,然分类较杂乱。前事略相当于大事记,以编年体记述秦汉至明代广西大事,占全书十分之一。所记事均注明出处,间有考证,态度严谨。艺文略仿范成大《吴郡志》,将诗文附于各条目之中,艺文专录书目,先按经、史、子、集分,再列传记、事记、地记、杂记。金石略基本同谢启昆《粤西金石志》,其中宋碑最多,每碑皆详录碑文,注明字体规模及所在地,可纠史载之漏误,是珍贵的史料。金石略末附铜鼓考,述历代铜鼓的记载及出土情况,也是研究广西铜鼓的珍贵资料。胜迹略的城址,记古城址,并附碑记,间有考证。宦绩录与谪官录,记载外籍人物在广西的事迹,而不是该人物的生平传记。列传中人物传所引,除来自访册及档案者外,均一一注明出处,计共引书十七种,并纠正不少旧志误载之处。土司传,记历代广西土官,诸蛮传,实为广西少数民族的专史,记载民族源流及民俗颇详,是研究广西少数民族不可缺少的资料。此志不足之处,编者摄于清朝的文字狱,缺载南明的人与事。另土司传中人事分开,人入土司传,事入前事略,必须互相参读。此志最早版本是嘉庆六年(1801)刻本,还有同治四年(1865)补刊嘉庆六年本,光绪十七年(1891)桂垣书局再补刻本及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同治四年补刊本。

猜你喜欢

  • 卓澄甫诗续集

    三卷。明卓明卿(约1596年左右在世)撰。卓明卿字澄甫,钱塘(今属浙江省余杭)人。生卒不详。万历中由国子监生而官迁光禄寺署正。明卿著有《光禄集》三卷,《卓氏藻林》八卷等均著录。是书为明卿所自编。刻于万

  • 集韵表

    一卷。民国施则敬撰。是书因陈澧治《广韵》之法以治《集韵》。认为陈氏所考“喻”“为”二纽,口治心治俱难解析,复并“喻”“为”为一纽。而从黄侃分微于明,考《集韵》为四十纽。复统之以二十三摄,制为一表。以韵

  • 易艺举隅

    六卷。清陈本淦撰。陈本淦,字念吾。长沙人。诸生,曾先后掌陕西横渠、古莘书院。他看到当时学子得书很难,尤其是对汉魏古注及乾嘉学者之书更是茫无所知,因此,专门搜罗从汉代郑玄、虞翻至清代毛奇龄、惠栋、焦循、

  • 吴中往哲记

    一卷。续吴中往哲记 一卷。续吴中往哲记补遗 一卷。《吴中往哲记》明杨循吉(1456~1544)撰。“续记”和“补遗”黄鲁曾(1487~1561)撰。杨循吉,字君谦,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成化年间

  • 海涯集

    十卷。明顾磐(约1526年前后在世)撰。顾磐,字子安,南直隶通州(今江苏南通)人。正德八年(1513)举人。著有《海涯集》。是集凡十卷,诗四卷,文六卷。而以诗余附于诗后。其集诸文大致以流利为主,不为诘

  • 清夜录

    一卷。宋俞文豹(详见《吹剑录外集》)撰。此书其它书目均不载,惟《四库全书总目》入子部小说家类存目。所记皆宋时杂事,叙事次序较为杂乱。而且所叙之事,在其它书籍中多已见到。明陶宗仪《说郛》第三十八卷载有此

  • 词科掌录

    十七卷。余话七卷。清杭世骏(1696-1773)撰。世骏字太宗,号董浦,浙江仁和(今杭县)人,乾隆元年(1736年)以举人召试博学鸿词,授职编修。博闻强记,万九沙以之比为郑渔仲,著有《鸿词所业》。自以

  • 声类表

    九卷。清戴震撰。戴氏把古韵分为九类二十部,而为之表。“每类中各详其开口合口、内转外转、重声轻声,呼等之绵琐,今音古音之转移,纲领既张,纤悉毕举,彼此相配,四声一贯,所以补前人所未为而厘之就绪者也。按东

  • 松风阁琴谱

    二卷。《抒怀操》一卷。清程雄撰。程雄字云松。生卒年及生平皆不详。此书是辑诸家所遗琴谱又参以己法编而成书。前附“松风阁指法”二篇,是三山庄臻凤原本,程雄进行了改订。琴曲上下二卷,自《清宫忘机》至《清商春

  • 胶州志

    ①八卷。清孙蕴韬修,高国栖纂。孙蕴韬,汉军正红旗人,官生出身,康熙九年(1670)任胶州知州。高国栖,胶州人,生员出身。《胶州志》,创修于明万历十九年余邦辅,其排列零乱,取材芜杂,亦须订正。且年远事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