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往日生论注

往日生论注

二卷。元魏释昙鸾(476-542)撰。昙鸾,生于今山西省大同市的雁门,因家近五台山,自小听说了有关文殊菩萨灵异的传说,使幼小心灵对佛教神奇打下深刻烙印。十余岁时,即登山访寻,各见遗迹,依佛教出家。由于昙鸾诚心学法,刻日攻读,故对龙树一系的《智度论》、《中观论》、《十二门论》、《百论》等四部论及佛性义的研究特别有心得。他从师印度来华三藏法师菩提流支,接受《观无量寿经》,将江南隐士陶弘景所赠《仙经》十卷化为灰烬,而精修净业,自行化他,成为北魏弘传净土教的一位高僧。魏主尊号他是“神鸾”,敕住并州大寺(故址在今太原)。晚年常到介山(今介休县绵山)之阴集众念佛,后人称此处为“鸾公岩”。病故后,魏主敕葬于汾西泰陵文谷,并营塔立碑。昙鸾不仅注重言传弘教,而且还勤于笔耕,著述有关佛教书籍达十种之多。其中,《大集经疏》已佚。《论气治疗方》、《疗百病杂丸方》、《调气方》、《服所要诀》四种,展示了他在医学上的成就,有誉满魏都之声望。他还著有《调气论》、《大集经注疏》未见刊世,《礼净土十二偈》、《安乐集》、《略论安乐净土义》。至于《净土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略论安乐净土义》现存三种,都可确认是出于他的手笔。《往生论注》较集中地反映了昙鸾的净土思想,他在卷首引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说明菩萨欲求可毗跋致(即不退不转法)有难行、易行二道。在五浊之世无佛时求阿毗跋致名为难行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由佛力住持入于大乘天定之聚名为易行道。《往生论》系五世纪时,印度世亲依《无量寿经》作《愿生偈》二十四偈,并造长行引申述释,全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亦称《无量寿经论》。由北魏来华印度僧人菩提流支译成汉文,僧辨笔受。昙鸾自洛阳遇见菩提流支后,专宗净土而注释此论。《往生论注》分两大部分:上卷解释偈颂,为总说分;下卷解释长行,为解义分。于总说分释五念门,即往生净土的业因。五门有:礼拜门,赞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偈颂第一行四句偈念最初三念门,第三行尽二十三行为观察门,末后一行是回向门。全书重点是观察一门。初观察器世间清净,有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次观察众生世间清净,其中观阿弥陀如来有八种庄严功德成就,又观诸菩萨有四种庄严功德成就。唯有弥陀净土才具备了上述二十九种庄严功德成就。于义解中分立十科,即愿偈大意,起观生信,观行体相,净入愿心,善巧摄化,离菩提障,顺菩提门,名义摄对,愿事成就,利行满足。本书以阐发新意见长,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点:一是,论体用,明众生往生的净土,是为报身报土。二是,论实相和真智,提出真实智慧即实相智慧,无为法身即法性身。三是,论止观,解奢摩他为止另有新解,解毗婆舍那为观有二义。四是,重视他力本愿,开创称名法门。五是,十念即成,说明临终具足十念相续,便得往生。在禅定忆念、时间念,口唱念三念中,昙鸾但取忆念一义。六是,二种回向,即往相回向和还相回向。往相回向是指以自己的功德回施一切众生。还相回向是指生净土后,得到奢摩他和毗婆舍那(止观),成就方便力,回入生死林,弘大佛法。本书的不足之处是:处处运用双即双非的中道论点,也继承了四论的实相观,有的地方曾运用老庄思想,如“知进守退曰智,智空无我曰慧”等。《往生论注》是研习净土宗者必读之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书中妙解无穷,堪称为“信净土之纲宗”,净土诸家都重视此注,很早就流传到海外,注解《往生论注》的书也很多。现有北京刻经处刻本。

猜你喜欢

  • 大学衍义

    四十三卷。南宋真德秀(1178-1235)撰。真德秀字景元,后更为希元,学者称西山先生,建宁浦城(今属福建)人。从师于朱熹弟子詹体仁,自谓于朱学尝私淑而有得。庆元五年(1199)中进士,继试中博学宏词

  • 黑鞑事略

    ①一卷。宋彭大雅撰、徐霆疏。大雅字子文,鄱阳(今江西波阳)人;霆字长孺,永嘉(今属浙江)人。宋人称蒙古为黑鞑靼,以别于漠南的白鞑靼(汪古),故名。两人分别于1233年、1235-1236年奉命出使蒙古

  • 方言类聚

    四卷。明陈与郊撰。陈与郊(1544-1611)字广野,号禺阳,又号玉阳仙史、高漫卿、任诞轩、隅园,海宁(今浙江海宁县)人。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工诗,好戏曲创作,有《昭君出塞》等

  • 谷平文集

    五卷。明李中(1478-1542)撰。李中,字子庸,江西吉水人。正德九年(进士。官至总督南京粮储、都察院副都御使。谥庄介。此集为其门人罗洪先所编。李中居里名“谷平”,故学者称其“谷平先生”。此集共疏二

  • 明儒林录

    十九卷。清张恒撰。张恒字北山,松江(今属上海)人。生卒年不详。与朱彝尊为表兄弟,但二人志向颇异,彝尊志在稽古,张恒则志在讲学。本书记载明代两浙地区诸儒言行。《四库提要》称其所载未为详备,而附采语录之类

  • 兴善寺历代名贤留题集

    二卷。清释净溥编。净溥里籍、生卒年等均不详。兴善寺在嘉兴府东南秦溪之上。是集凡二卷,上卷载诗,下卷载碑记。内有明大学士吕原记称:“寺创自梁天监二年,至周显德年间,坦法师开山为‘报恩院’,宋治平元年改‘

  • 存悔斋集

    三十六卷。清刘凤诰(?-1830)撰。刘凤诰,江西萍乡人,字丞牧,号金门,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授编修,后特擢侍读学士。累官至吏部右侍郎。因罪戍伊犁,获释后授编修。以病回籍,卒于家中。刘凤诰科

  • 西学考略

    二卷。美国丁韪良(详见《性学举隅》)撰。1869年丁韪良任同文馆总教习。1881年3月请假回国,1883年3月回京销假。《西学考略》就写于回京之后,概略地介绍了西方的教育状况。全书二卷,上卷是纪游,记

  • 神仙通鉴

    见《列仙通记》。

  • 春秋直解

    ① 十五卷。明郝敬(详见《周易正解》)撰。该书是作者研究《春秋》之作。作者认为,“欲读《春秋》,勿主诸《传》,先入一字。但平心观理,圣人之情恍然自见。”(《春秋直解》自序)主张废传从经,直接阐发《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