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恩施县志

恩施县志

①四卷,清张家澜修,朱寅赞纂。张家澜,号小沧,湖南湘潭人,举人,官恩施知县。朱寅赞,湖南长沙人,生员。考恩施,为郡为州为县,变置无常。明代屡经兵燹,载籍无存,仅有王封镇撰卫志钞本一册。前代沿流不能备悉。嘉庆间,知县张家澜延朱寅赞等创修县志,依据王志为底本,参以罗德昆所修府志,从事编辑,成书。《恩施县志》嘉庆十三年(1808)刻本。所列大纲取裁王、罗两志,大体完备。子目编次,殊失其序。职官、文秩始于隋大业间清江县令李超,武秩始于清乾隆元年徐成贵。选举,进士始于宋元琇三年詹邈,隋已设科目,但隋唐二朝科贡竟无一人,是否详实难以考证。此志于详异之前,均不合义例,修此志未曾设局访求,仅委朱寅赞等摘录王志、罗志而成,未可称之完书。② 十二卷首一卷,清多寿修,罗凌汉纂。多寿,蒙古镶蓝旗人,附生,官恩施知县。罗凌汉,湖南澧州人,监生,继任知县。县志创修于嘉庆十三年(1808)县令张家澜,因急于成书未为善本,历四十余年,多寿重修。恩施在雍正以前,属郡治、州治、卫治,县志如无体例,几与府志无别,多寿邀集邑绅广搜博采,踵前志而损益,未成去任,罗凌汉继之,书成于同治三年(1864)。《恩施县志》同治三年麟溪书院刻本。共十二卷首一卷,分为:卷一地理志,卷二建置志,卷三典礼志,卷四职官志,卷五学校志,卷六食货志,卷七风俗志,卷八选举志,卷九人物志,卷十至卷十一艺文志,卷十二兵事志、杂志。此志删天文一门,以星野、山川、古迹等类附地理,以物产附食货,特立风俗一门,附以地情、习尚,其体例较善。恩施与兴夷为邻,其山川形势,不详志考其源委,则疆界不清,前志多从简略,此编悉为增入。如清江一名夷水,源出县西北罗锅堰,东南流迳县城,东入建始县界,又东流入宜昌府长乐县界,又东流入荆州府宜都县界,入大江,分晰而详载。职官、选举二志,自改县以后,考其人年代姓氏,确有所据依次采录,增入人数甚多。前志军制颇简,咸同间兵燹频仍,军事较繁,悉详录之,并附新定团练章程。恩施虽为遐僻之区,此编采择精当,提纲分目,具有体裁,足补前志之阙。此志尚有同治七年(1868)朱三恪校订刻本,民国六年(1917)补刻本和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猜你喜欢

  • 浙江采集遗书总录

    十集。闰集一卷。清沈初等编。沈初(1732-1807),字云椒,平湖(今浙江嘉兴)人,乾隆年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此目又称《浙江采进遗书总录》、《浙江采辑遗书总录》。乾隆三十七年(1772)政府始设“

  • 南唐近事

    一卷。宋郑文宝(详见《江表志》)撰。书前有自序,题太平兴国二年作,即未仕宋时所作。郑文宝于南唐灭亡以后,有志于国史,搜集旧闻,将有关朝政大事,编为《江表志》。其余丛谈琐事则编为此书。记五代后晋天福二年

  • 志颐堂诗文集

    十五卷。附《题跋文》二卷。清沙元炳(生卒年均不详)撰。沙元炳,字健庵,江苏如皋人,光绪进士,甲午(1894年)补殿试入翰林,散馆授编修。工诗文,学识渊博,著有《志颐堂诗文集》。是集凡十五卷,文为上、中

  • 春秋附记

    五卷。清翁方纲(详见《诗附记》)撰。该书是作者考订《春秋》之作,对《春秋》中的文字训诂,以及经义都有所阐发。该书有传抄本,卷首有清嘉庆辛酉(1801)六月朔作者自题。

  • 汤子遗书

    十卷。《附录》一卷。清汤斌(1627-1687)撰。汤斌字孔白,号荆砚,又号潜庵。河南睢州(今睢县)人。清初学者。其学源出孙奇逢,尤精易理。亦能诗文。著有《汤子遗书》。此集共十卷。卷一为语录,卷二为奏

  • 奏疏遗稿

    无卷数。吴达可撰。吴达可,明代宜兴(今江西宜兴)人,字安节。万历丁丑(1577)进士,历知会稽、上高、丰城,并有声,选授御史。视监长庐,岁侵,绘上饥民十四图,力请赈贷,改按江西,税使潘相不法,达可力折

  • 冰川诗式

    十卷。明梁桥(生卒年不详)撰。梁桥,真定(今河北保定)人,字公济,号冰川子。由选贡生授四川布政使经历。《四库全书总目》称,是书成于嘉靖己巳。(己巳是隆庆五年。疑是嘉靖乙巳〈1545〉之误。)是书分定体

  • 永丰县志

    二十四卷,清夏显煜原本,付而保续修纂。付而保,字箕庵,河南嵩阳人,拔贡出身,官永丰知县。《永丰县志》康熙四十一年(1702)刻印。此志实遵康熙十年(1671)知县夏显煜所修邑志原本,略加增补,续辑而成

  • 逸楼四种

    四卷。清李中黄撰。李中黄字子石,麻城(今属湖北省)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四种为《论史》一卷、《论禅》一卷、《论诗》一卷、《论文》一卷。有如皋冒衰书序,云“李子学究天人,道阐性命”,“闭户键关,独居一室

  • 渔父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客指孔子曰:“彼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