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诸山考
不分卷。清王锡祺辑。此编为巨篇,不分卷,以省为纲,以山为目,分隶之。从盛京至内外蒙古,山名之下,各系小注。此志掇拾之勤,考证之功不可没。其不足之处:一、其注语皆不具出处,阅者将信将疑;二、详载内地,忽略边远省份。即使卷首盛京,今天盛传的辽阳千山、金州安山、兴安岭,遗落无录。盛京如此,他省可想而知。大约编辑此志,取材于各省方志,有志之地,即搜采收录,无志之地,虽有名山,也难免遗漏之缘故。此书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四帙。
不分卷。清王锡祺辑。此编为巨篇,不分卷,以省为纲,以山为目,分隶之。从盛京至内外蒙古,山名之下,各系小注。此志掇拾之勤,考证之功不可没。其不足之处:一、其注语皆不具出处,阅者将信将疑;二、详载内地,忽略边远省份。即使卷首盛京,今天盛传的辽阳千山、金州安山、兴安岭,遗落无录。盛京如此,他省可想而知。大约编辑此志,取材于各省方志,有志之地,即搜采收录,无志之地,虽有名山,也难免遗漏之缘故。此书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四帙。
二卷。明戴经(生卒年不详)撰。戴经字孟常,嘉兴(今属浙江)人。成化举人,任本府推官。居官执法,清苦自持。官至泰安州知州。著有《浔阳余稿》等书。他为聂豹的门人。此书皆述聂豹讲授之语,下卷又分《日疑总问》
五十三卷。清万斯同撰。十七史自《后汉书》以下,只有《新唐书》有表,其余皆缺,故作者予以一补撰。以《史纪》、《汉书》的体例为参考,作诸王世表、外戚侯表、外戚诸王世表、异姓诸王世表、将相大臣及九卿年表;仿
一卷。唐颜真卿书。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曾宫殿中侍御史、吏部尚书等,封鲁郡公,有“颜鲁公”之称。颜真卿书法先学褚遂良,后学张旭。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
八卷。不著编辑者名氏。前有蔡绍襄序,但称曰李君,不著岁月。凡例称甲午岁始辑,亦不著年号。考其版式,是明代万历以后编成,收录各朝代赋体文。所录诸赋,始于先秦荀况,终于隋萧皇后,以时代为编次。大抵多取之《
六卷。元孛罗帖木尔修,杨潓纂。孛罗帖木尔,字存中,号一斋,唐兀人。至正元年(1341),以奉议大夫为昆山监州,有善政。杨潓,字履祥,号东溪老人,本籍浦城,徙居于太仓,为昆山州学训导。著有《帝王图辨》、
三卷。清徐世沐撰。该书取经传字义,分题赋咏,有的为四言赞,有的为五言七言诗,多至一千多首。基本上是按照张九成的《论语诗例》而曼衍成文。其《惜阴录》用吕祖谦本。此集所列彖爻象传的顺序则仍用王弼本。其文均
一卷。程大昌(1123-1195)撰。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宁(今属安徽)人。南宋考据学家。绍兴二十一年进士,曾任太平州教授、吏部尚书等职。著有《禹贡论》、《演繁露》、《易老通言》、《考古论》等。《诗论
四卷。清范来宗(1737-1817)刻。范来宗,字翰尊,号芝岩,一号支山,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范仲淹后裔。乾隆四十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范来宗善于行楷,且工诗画,有《洽园诗稿》等。该法帖中范氏有自
①十八卷,清阎国士、孙谦亨、王玉铉等修,王临等纂。阎国士,字振华,直隶保定(今河北保定)人,贡生,官广济知县。孙谦亨,字有终,直隶东安人,拔贡。王玉铉,字振公,号汉崖,陕西洋县人,进士,三人先后知县事
四卷。宋曾肇(1047-1107)撰。曾肇,字子开,南丰(今江西建昌县)人。曾巩之弟。治平四年(1067)进士,官至中书舍人、龙图阁学士。曾因元祐党籍,被贬为濮州团练副使,安置汀州。卒,追谥文昭。曾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