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古居宋本书目
一卷。清黄丕烈撰。嘉庆九年(1804)黄氏委托顾广圻作《百宋一廛赋》,自注刊行。十七年(1811)又并续得之宋本,编成此目。凡目中见著于《赋》所载者,约占一半,未有考证,以别此与《赋》载的异同,列举书名、缺补、册数诸项。有观古堂书目丛刻本。
一卷。清黄丕烈撰。嘉庆九年(1804)黄氏委托顾广圻作《百宋一廛赋》,自注刊行。十七年(1811)又并续得之宋本,编成此目。凡目中见著于《赋》所载者,约占一半,未有考证,以别此与《赋》载的异同,列举书名、缺补、册数诸项。有观古堂书目丛刻本。
十四卷。清钱坫(1744-1806)撰。钱坫字献之,号十兰,又号篆秋生,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经学家、书法家,钱大昕兄之子,钱塘之弟。乾隆副贡,官陕西乾州、直隶州州判。钱坫曾游关中,为毕沅幕宾,与
清张尔岐(详见《仪礼郑注句读》)撰。古来学者对《老子》评品褒贬各随己意,或尊之以为“真经”,或黜之以为邪说。为其作注者,或穿凿附会,或别生枝节,皆失老子明道德之本意。使《老子》一书,如同清水渍蔗而甜,
见“曲韵骊珠”。
四十一回。署“燕北闲人著”,今已知作者为晚清文康。文康(1798-1872)是满族镶红旗人,姓费莫,字铁仙,号晋三,出身于显贵世家,自己也做过几任官,晚年家道中落,“块处一室,笔墨之外无长物”,著此书
十二卷。清包仪(生卒年不详)撰。包仪字羽修,河北邢台人。拔贡生。其自序称,早年听说有《皇极经世》而没有途径得到此书。从顺治辛卯到康熙己酉,七经下第,贫不自存,薄游麻城,才从王可南家得此书。到江宁后,寄
八十卷。曹允源、李根源纂。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别号高黎贡山人,云南腾冲人。嗜学善书。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革命,是云南“重九”起义的主要领导者。曾任省长、云贵监察使、内阁总理等职。著作
一卷。清王士禧(生卒年不详)撰。王士禧字礼吉,新城(山东桓台)人。自幼与其兄王士禄、弟王士祯、王士祐以诗相互唱和。兄弟之中其他三人都是进士,独士禧以岁贡终生。著有《抡山集选》。是集乃士禧死后四年,由王
二十卷。明屠隆(1542-1605)撰。屠隆,字长卿,纬真,号赤水、鸿苞居士。鄞县(浙江宁波)人。生平详见《由拳集》(辞目)。是集为屠隆诗文集。凡二十卷,其中文十二卷,诗八卷。集四卷皆序,表现出屠隆笔
三十卷。首一卷。清姚培谦(1693-1766)撰。培谦字平山,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清代学者。好刻书,著述很多。有《春帆集》、《自知集》等,合编为《松桂读书堂集》。注《古文》,刻《唐宋八家诗抄》,著《
不分卷。意大利人高一志(1566-1640)撰。高一志为意大利耶稣会士,1605年到南京传教,1640年死于山西。著有《空际格致》等书。此书是其《圣人行宝》七卷(历述天主教宗徒、教皇、殉教人及其它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