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焦山志

焦山志

①二十卷。清王豫撰。王豫,字柳村,江苏丹徒(今镇江)人。《焦山志》道光三年(1823)刻本,共二十卷。其考焦山曰,山在镇江府东北,扬子江中。山距城九里,古名谯山。焦山,又名金山、浮玉。米芾临金山赋注直云,浮玉、焦山之名也。今焦山崖刻浮玉者,有二。兹篇正旧志之误处亦多。卢见曾作焦山志,谓蔡伯喈为焦孝然作赞,后人因称谯山为焦山。兹篇则辨之。曰北宋后,始以焦孝然事附会之。考孝然避兵聚妇于扬州,尔时孝然尚年少,并无焦山三诏之事。且孝然为魏以后人,蔡伯喈卒于汉末,在孝然之前,焦君之赞,当别有一焦君,断非焦孝然也。兹篇稿成距焦志书成六十年。王豫细读焦书,不仅多正其误,而且于其所失者多有增补,如增叙仰止轩、诗微阁、藏书楼、月波台、夕阳楼、还石山房、饮江楼、西汉定陶鼎等,尤可一读。② 二十六卷。清吴云撰。吴云,字平斋,浙江归安人。官江苏镇江府知府。乾隆五十七年卢见曾撰《焦山志》十二卷。道光中,王豫、顾沅又先后重修。吴云则以该三种《焦山志》为底本,正误增新,撰成此书。《焦山志》同治四年(1865)刻本,共二十六卷。分为:卷首为宸翰及御赐。卷一,山水建置。卷二至卷三,周鼎。卷四,西汉定陶鼎(附杂器)。卷五至卷六,瘗鹤铭。卷七至卷八,碑刻。卷九,高隐。卷十,方外。卷十一,杂识。卷十二至卷二十六,艺文。其高隐一门,为旧志所无。以周鼎、定陶鼎、瘗鹤铭并为焦山金石传绩,具载诸家考辨,且占篇幅独多,亦为他志所未有。二者皆合理。兹篇考证亦详。其谓焦公祠曰,初则肖像加兖冕,明天顺改深衣大带。未几复用兖冕。正德七年(1512)复改深衣大带,后又改兖冕。万历二十二年(1594),始易以隐士衣服。似此亦为他志所无。综观全书,条理清楚,叙述明白,实可供后人考镜。

猜你喜欢

  • 西湖便览

    十二卷。清翟灏撰。翟灏,著有《四书考异》等。《西湖便览》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共十二卷。兹篇仿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之例,总叙之外,悉依途径,蝉连而及。首纪盛景,自圣因寺行宫,而湖,而山,而六井,

  • 仪顾堂题跋

    十六卷,续跋十六卷。清陆心源撰。陆氏精通经学,藏书极富,是书为书跋汇编之作。其藏室“皕宋楼”多藏宋元善本、旧抄名校本、影写影刻本,每有考辨,陆氏辄亲撰题跋,遂辑成此书。卷一经、卷二至五史、卷六至九子、

  • 子略目录

    四卷。南宋高似孙著。高似孙(约1154-1212),字续古,号疏寮,余姚(今属浙江)人,目录学家。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历官校书郎,知处州。任职期间,贪赃枉法,欺压百姓,这样一个品行不足为道

  • 草庐说经三种

    四卷。清诸锦撰。诸锦,生卒年不详,字襄七,别字草庐,秀水(今浙江嘉兴)人。雍正间进士,官金华府教授,乾隆初举鸿博,授编修,迁赞善(东宫之官)。诸锦长于词章,诗法黄庭坚、陈师道。兼治经学。《续修四库全书

  • 太和堂集

    六卷。明屠勋(1446-1516)撰。屠勋,字元勋,号东湖,平湖(今浙江平湖县)人。明成化五年(1469)进士,历刑部郎中。弘治初为大理寺少卿,累迁副都御史。正德初进刑部尚书。著有《太私堂集》。是集凡

  • 石匮藏书

    二百二十卷,后集六十卷,别传 一卷。张岱撰。张岱(1597-约1676)字宗子,后改字石公,号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出生世家,从其高祖父起便注意收集明代史料,经过几世积累,家中所聚之史料甚多,于

  • 五车韵瑞

    一百六十卷。明凌稚隆(生卒年不详)撰。凌稚隆著有《春秋左传评注测义》。本书仿《韵府群玉》,而又稍加变化其体例。在每一韵之下,先列小篆一字,之后以韵隶事。其排列的顺序为:经、史、子、集、杂。又以赋、颂、

  • 余干县志

    ①十二卷,首一卷,清吕璋修,胡思藻等纂。吕璋,字藩青,山东文登人,举人出身,康熙二十二年(1683)任余干知县。同年吕璋奉檄续修县志,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成书刻印。此志内容极为简略,人物遗漏尤多

  • 郑征君行述

    清郑知同撰。知同晚清人,生卒年及事迹未详。此书所述为其父郑珍(1806-1864)事迹。郑珍字子尹,贵州遵义人。道光十七年(1837年)举人。曾任古州、镇远、荔波训导,后征为知县,分发江苏,未行而卒。

  • 五经稽疑

    六卷。明朱睦(详见《易学识遗》)撰。内容包括《易》、《诗》、《书》、《礼》、《春秋》。睦先作《春秋经传辨疑》四卷行于世,后又研读《易》、《诗》、《书》、《礼》四经,有所心得,且述且作,成若干卷,便把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