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经籍纂诂

经籍纂诂

一百六卷。清阮元撰。阮元(1764-1849)字伯元,一字伯梁,号芸台,又号雷塘庵主,江苏仪征县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历官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傅,卒谥文达。生平热衷兴办教育、提倡学术,创立杭州诂经精舍、广州学海堂。精文字训诂,旁及金石、天文、历算、舆地之学。著《四库未收书目提要》、《学海堂经解》等书。校刻《十三经注疏》,著《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汇刻《清经解》等。《经籍纂诂》乃阮芸台于乾隆乙卯年(1795年)督学浙江时,遴选两浙通经文士几十人,由阮氏手定凡例,诸人分书编辑,臧镛堂、礼堂兄弟总纂其事,凡历二年,于嘉庆三年(1798年)完成付刻。后又完成“补遗”,今通行本已将“补遗”析附每字之末。我国训诂著作虽多,在清以前尚无汇古人训诂为一书者,《经典释文》虽近之,但陆氏本为随文注释,并非专意搜罗。阮氏之书则专意“网罗前训,征引群书”,遂成此训诂总汇。《经籍纂诂》编次文字,依照《佩文韵府》办法,按平水韵一百零六韵系字,每韵为一卷。归字以《佩文韵府》为主,《佩文韵府》未载之字,则据《广韵》补录,《广韵》未载之字则据《集韵》补录。一字数音,则各审其反切,归入各韵。单纯复音词,归入第一字之韵,如“崔嵬”,按“崔”字音归入灰韵。每字之下汇集唐代以前诸家故训,其次序是先本义本训,如一东:同,合也;隆,高也。或存声训,如一东:东,动也;风,氾也。次列引申义,或展转相训者,以及假借之义;名物象数则又次之。其训诂繁多,名物丛集者,先后之次略依《尔雅》十九篇之目。各义项之下,皆注明出处。义项与义项之间以圆圈隔开。所引故训,皆照录原文,不增减改易。所引群书,按经、史、子、集的顺序排列。经部书复仿《经典释文》之次,按《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孝经》、《论语》的次序排列;《尔雅》为训诂之祖,举而冠诸《方言》、《广雅》之前;《孟子》列于荀卿、扬雄之上,以示尊崇。所引两汉碑碣及古人名字,则放在最后。是书体例谨严,搜辑宏富,大抵唐以前训诂俱己备载无遗,故“展一韵而众字毕备,检一字而诸训皆存,寻一训而原书可识,所谓握六艺之钤键,廓九流之潭奥者矣。”(王引之序)是书于诸词诂解,虽无创新,但于检索故训,是一部非常实用方便的工具书。“是编出而穷经之士,焯然有所遵循,乡壁虚造之辈,不得腾其说以炫世矣”(《郑堂读书记补逸》)。然“此书采辑杂出众手,传写亦己数过,讹舛之处或亦不免。凡取用者,宜检查原书以期确实。至于遗漏谅亦不少”(《凡例》)。后来虽然续编了“补遗”,但仍有不少遗漏,讹舛亦有之,如微韵“几”字下漏引《后汉书·陈宠传》注“几者事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一条;文韵“军”字下漏引《左传·宣公十二年》“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注:“军实,军器”一条。支韵“为”字下引《左传·成公十年》“秦伯使医缓为之”注:“为犹治也”,“十年”误为“十六年”。震韵“讯”字下引《左传·文公十七年》“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注,既误删“郑子家使”四字,又误“十七年”为十二年。是书有扬州原刻本、江宁局本,常见的是清末上海文瑞楼等的影印本和1936年世界书局的影印本。近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及成都古籍书店均有新印本,各附目录索引,部分弥补了原编检字之难。1982年中华书局精装影印本,又增同字异体表。

猜你喜欢

  • 中庸述义

    二卷。清黄锡庆撰。是书无序例,开卷冠以全旨一篇,大旨专宗《章句》,故以《述义》为名,间或弥补疏漏,还是述之意。如解《中庸》,称中是古圣相传之道统心法,至精至大。孔子恐人不易识,及舍近而求远,所以加一“

  • 元史类编

    四十二卷。清邵远平撰。远平,康熙时曾为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其祖邵经邦以郑樵《通志》体例,撰《宏简录》,记唐宋辽金史事。远平继承祖业,撰成《元史类编》,又名《续宏简录》,记元代史事。书成后,于

  • 公羊逸礼考征

    一卷。清陈奂(详见《诗毛氏传疏》撰。陈奂少从江沅游,通六书音韵,师事段玉裁,治《毛诗》、《说文》,又与高邮王引之、王念孙父子交游。陈奂是清代学者中治《毛诗》最有成就者之一。他还精通礼学,认为论礼当追溯

  • 喻林一叶

    见《喻林》。

  • 邛州志

    四十六卷首一卷,清吴巩修,王来遴纂。吴巩,江苏阳湖人,曾任邛州知州。王来遴,湖北黄陂人,举人,曾任嘉定府乐山县知县。邛州志,明以前无闻,盖兵荒之余,散佚久矣。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州牧戚延裔始为州

  • 投笔肤谈

    二卷。旧题西湖逸士撰,何守法撰音点注。二人仕履,生卒年皆不可考。或谓同为一人,明嘉靖至万历间人。西湖逸士称此书述作之缘由:“余目击时艰,不欲自限于博士业,遂励志武事,间尝亦仿《孙子》之遗旨,出一隙之管

  • 乐纬

    不分卷。辑佚书,清黄奭辑。所辑凡十八条。《乐纬》一书亡佚甚久,其成书时代约在东汉初年,本以配《乐经》。或言《乐经》、《乐纬》本不存在,乃后世学者为之。此书系抄撮诸书而成,如吹律定姓之事与《白虎通·姓名

  • 复斋钟鼎款识

    一卷。宋王厚之撰。王厚之(1131-1162),字顺伯,浙江诸暨人。宋乾道三年(1167)进士。历官浙西通判,改江东提刑,直显谟阁致仕。书中著录五十九器。内有青笺者十五器,为毕良史所收。钟七、鼎二十一

  • 说文逸字辨证

    二卷。清李桢(生卒年不详)撰。李桢字佐周,湖南善化(今长沙市)人。是书以为郑珍《说文逸字》多违许旨,未深究许君所以弃取之意,则为之辨说,益以左证。其体例是录郑书于前,自为辨证于后。李氏云:“《逸字》所

  • 穀梁大义述

    三十卷。清柳兴恩(1793-1880)撰。兴恩原名兴宗,字宾叔,江苏丹徒人,道光十二年举人,清代经学家。受业于仪征阮元,初治《毛诗》,著《毛诗注疏纠补》三十卷。他认为《穀梁春秋》为千古绝学,唐以后无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