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老子注

老子注

①二卷。汉河上公注。河上公,汉代人,姓名、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老子注》,又称《老子道德经》、《道德真经注》。先秦诸子研究《老子》一书的史料今存甚少,《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中还可散见残文。战国时韩非虽有《解老》、《喻老》二篇,但不是逐句释解全文。传说西汉刘向雠校群书,校定《老子》为二篇八十一章,《上经》三十七章,《下经》四十四章。但无注本流传。河上公《老子注》一书,分《道经》、《德经》上下二篇,逐段逐句注解经文。其注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为要旨,阐释道为天地之本始,提倡以道治国、以道立身、以身导民;以清静无为、道德化民之治为上;认为修道于身、于家、于乡、于国,都各有其益而无害;认为理想的君主应为万民之父母,公正无私,为民兴利除害;主张守身修道,反朴归真。后世学者研究《老子》,对河上公其人其书争议较大。关于河上公其人,一是据《史记·乐毅传赞》,称战国时有河上丈人,授黄帝老子之学予安期生,几传而至盖公,盖公被曹相国请为师,因而认为河上公为秦人。二是据晋葛洪《神仙传》,称河上公结草为庵于河之滨,因以为号,精研《老子》,时汉文帝推崇道家,常遣使往求讲解《老子》经义,授素书《老子道德章句》二卷予文帝,因而认为河上公为汉文帝时人。三是据文体认为另有东汉人假托其名。关于其书,有学者据《汉书·艺文志》不载此书和章句体产生于东汉,认为西汉无河上公《老子注》而欲废之。有的学者据《随书·经籍志》录有《老子道德经》二卷,题“汉文帝时河上公注”,题下注云“梁有战国时河上丈人注《老子经》二卷……亡”,因而认为有两河上公,各有《老子注》,今所传是汉文帝时河上公书。现代学者考证,河上公注本三国时已流行,因而认为此书作于东汉章句盛极之时,此说已为多数学者所接受。河上公《老子注》实出于汉,是现存最早的《老子》注本。其《注》文笔简古,为民间流派之楷模。道教学者引其文,常称“混元道德经”,对于道教文化影响颇深,对于后世研究《老子》,也是难得的史料。现存宋麻沙刘氏刻本,明《六子全书》本,明《道藏》本,清《增订汉魏丛书》本,民国八年(1919)《四部丛刊》本,(皆标名《老子道德经》),清《四库全书》本。②二卷。魏王弼(226-249)撰。王弼,字辅嗣,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人。王弼少年即享盛名,好老氏,通辨能言,曾在何晏手下任尚书郎。后来因曹爽、何晏在政治上的失败而受牵连,被罢官免职,而后病死,年仅二十四岁。王弼在短暂的一生中,著述甚丰,主要有《老子注》、《老子指例略》、《道德略归》、《周易注》、《周易穷微》,还有《论语释疑》等。《老子注》,又称《老子道德真经注》、《玄言新记道德》、《老子道德真经注》、《集注老子》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其内容并无区别,只有或为二卷、或为四卷之差。汉代研究《老子》的学者,曾受崇于汉初,被黜于武帝以后。虽然刘向曾以官学地位编定《老子》篇章,但他未能深入研究,也无注本。其以前的研究史料多已亡佚。其后有庄尊《老子指归论》、河上公《老子注》二书流传于民间,不受官方重视。王弼把《老子》、《庄子》和《周易》相沟通,合称为三玄,创魏晋玄学之源流,他作《老子注》,又开官学流派之先河。他运用简畅的语言,抒发己意以阐述《老子》书中所表达的思想。他贵无主静,把道解释成无,认为道是无的称谓,无是天地万物的本始。他提出“天地虽广,以无为心。”等玄之又玄、无中生有之说。认为有和无的根本是无;动与静的根本是静。认为有起于无,动起于静;天地万物都是有,是有都动。他主张无为而治,但不考虑历史条件是否允许。王弼《老子注》与河上公注本相比,在经文及章序等方面都有许多差异,也与古《老子》相距较远,注文中也难免偏颇之处。尽管如此,后世依王弼注本研究《老子》的学者仍然很多。其注本与河上公《老子注》并行于世,是目前流传较广、成书较早、影响较大、参考价值较高的古注之一。现存明《道藏》本、明《三子合刊》本、清《子书百家》本、清影印《古逸丛书》本,皆标名《道德真经注》,都是四卷本;明《中都四子集》本、清《四库全书》本,都标名《老子注》;明《合刻周秦经书十种》本、明《三经晋注》本,皆标名《老子道德真经》;民国年间《百子全书》本、《四部备要》本、1954年中华书局重印《诸子集成》本,皆标名《老子道德真经注》。③四卷。见吕惠卿《道德真经论》。

猜你喜欢

  • 小仓山房文集

    二十四卷。《续》十卷。清袁枚(1716-1797)撰。袁枚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诗论家。乾隆年间进士,历知溧水、江浦、沐阳、江宁等县,后辞官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于南京

  • 钱子测语

    二卷。明钱琦(生卒年不详)撰。钱琦,字公良,海盐(今属浙江省)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知盱眙县。力御流寇,邑赖以全,后升临江知府,调思南府,请老归。著有《钱子测语》、《祷雨录》、《东畬集》等。《

  • 书辑

    三卷。明陆深撰(生平详见《南巡日录》)。此书共有六篇。第一篇为“述通”,第二篇为“典通”,第三篇为“释通”,第四篇为“笔论”,第五篇为“体位”,第六篇为“古今训”。每篇皆有诸家之书列于篇首,再以“法帖

  • 东牟守城纪略

    一卷。清戴燮元撰。燮元生卒年不详,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咸丰十一年(1861),他随父戴肇辰在山东登州府任,适值捻军张乐行部进逼山东,攻打登州。燮元随其父守城四十余日,朝夕相伴。捻军离去后,燮元将目

  • 欣寄小集

    一卷。清曾骏章(大约1842-?)撰。曾骏章原名务,字干忠,号云田,顺德(广东顺德)人。清监生,骏章少负奇气,洒脱不群。骏章性闲旷,嗜泉石,遁迹山林,时抚琴发秋籁与流泉、落叶声相答和,暇则作画,将胸中

  • 易说求源

    六卷。清末武春芳撰。武春芳字运隆,河北乐亭人。此书是作者将四十年之读易随笔重新编篡,附于经传之后而成。在自序中作者申述了他的易学宗旨:“易之大义,在于阴阳,阴阳之符,见于君臣、父子、夫妇之三纲,而要其

  • 松雪斋墨刻

    六卷。清齐彦槐(生卒年不详)辑,赵孟頫书。齐彦槐,字梅麓,婺源(今属江西)人。精于鉴赏,此帖即齐彦槐所辑、钱梅溪摹刻的赵氏真迹。该帖共六卷,现缺第二卷,其它五卷分别为:第一卷为《小楷汲黯传》、《兰亭序

  • 乐斋词

    一卷。宋向滈(一作镐)撰。滈字丰之,河内(今河南沁阳)人。生卒年未详,宋向皇后的后裔,才调绝高。甚贫窘,曾官县令。其诗有“人情甚似吴江冷,世路真如蜀道难”之句,为杨万里所奇,工词,著有《乐斋词》,一作

  • 芳洲集

    十卷。明陈循(1385-1462)撰。陈循,字德遵,号芳洲,泰和(今江西泰和县)人。明永乐十三年(1415)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宣德间进学士,正统十年(1445)以翰林学士入内阁典机务,累迁户部右侍

  • 南川县志

    ①十二卷首一卷,清黄际飞等修,周厚光纂。黄际飞,曾任南川县知县。周厚光,邑人。南川县志创于县令张晅,备体于县令蒋作梅,续于县令魏崧,兹编则为续魏志而作,《南川县志》光绪二年(1876)刻本。此志列目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