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蜀石经毛诗考异

蜀石经毛诗考异

二卷(愚谷丛书本)。清吴骞撰。骞字兔床,浙江海宁人。著有《诗谱补正后订》、《陶靖节诗注》、《谗书》、《国山碑考》、《阳羡名陶录》等。此书分上下两卷,前有自序,次为嘉庆九年陈鱣序。据自序,所据之本是从吴中黄丕烈处传抄而来。卷中有广仁义塾图记,其源系出于武林黄树谷先世所藏,与各家所据此考正之本并同。卷中校记,上卷自《鹊巢》章起,至《驺虞》章止。下卷自《柏舟》章起,至《二子乘舟》章止,一依蜀石经原刻的次序。每卷之中,每章为一段落,以汲古阁毛氏刊本为主,单行以大字书写其经、序、传、笺之文于前,而以蜀石经中与毛刊本不同的字句,双行注之于下,再引《经典释文》、《唐石经》、《七经考文》中与蜀石经相同的字句,附列于后,作为旁证。只校异同,不加订正。按,据蜀石经毛诗残本考证其与古今各本异同的人及著作,有严杰的《蜀石残本毛诗考证》,王昶《金石萃编》中的“后蜀石经残本”,冯登府《石经补考》中的“毛诗残本”,不止吴氏一人。吴氏此书仅校以汲古阁本,证以《经典释文》、《唐石经》、《七经考文》。没有考订,也很少校勘,与各家之作相比,王氏校记之后申以总论,冯氏则遂条之后附以案语,逐字逐句一一订正,严氏则详于考证。吴氏此作,实不可与他们同日而语。考蜀石经毛诗残字的异同,严、王、冯三家之作皆为不可不读之书。吴氏此书则只可作为参考。陈序说他是蜀石经的功臣,似有过当。

二卷。清陈(1753-1817)撰。字仲鱼,号简庄,又号河庄,清海宁(今浙江海宁县)人。嘉庆元年(1796)举孝廉。曾入都从钱大昕、翁方纲、段玉裁游。又客吴门,与黄丕烈交。为人博学好古,强于记诵,尤致力于训诂,精于校勘。治经宗汉儒许、郑。著有《说文解字正义》二十卷、《说文声系》十五卷、《经籍跋文》一卷、《石经说》六卷、《恒言广正》六卷、《诗人考》三卷及《蜀石经毛诗考异》二卷。辑录校勘各类书多种。是书据《蜀石经毛诗》残本及传笺正义释文、唐石经并诸家刻本,考其异同,句订而字正之。其文字之异同,多足证旧本之讹误,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多加援引,由此可知是书实为校勘者之助。然校刻之疏漏,亦所难免。有拜经楼本。

猜你喜欢

  • 沈下贤文集

    十二卷。唐沈亚之(781-832)撰。沈亚之,字下贤,吴兴(浙江湖州)人,元和十年(815)举进士,文学家,官至福建团练副使、历殿中侍御史、内供奉、栎阳令,登直言极谏科,参与平定李同捷判乱。乱平后遭嫉

  • 蒙古字韵

    二卷。撰人不详。是一部中国元代用八思巴字拼写汉语(也称八思巴汉语)的韵书。编著于1269-1292年之间。元刻本流传至清道光年间,后亡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小学存目”著录,云有“两淮盐政采进本”。

  • 偶存草堂集

    六卷。清林之茜(约1766年前后在世)撰。林之茜字素园,山东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林之茜寓居孝感,工诗,著有《偶存草堂集》。是集凡六卷。前有杨梦琬序。其诗取法在中唐、南宋之间,虽较清丽,然摹拟之痕颇

  • 元朝典故编年考

    十卷。明末清初孙承泽(1592-1676)撰。承泽字耳北,号北海,又号退谷。顺天大兴(今北京市)人。吸崇祯进士,累官刑科都给事中。后降清,官至吏部左郎。其书取元廷事实,分代编辑。“正史以外,更采元人文

  • 读易窗易述

    八卷。清邓显鹤撰。邓显鹤字子立,号湘皋。新化人。嘉庆甲子(1804)举人。曾官宁乡训导。博览群书,著述颇丰。此书为其主讲濂溪书院所作。据书前自序称:“余年十二时,同仲兄云渠受易于李愚庄师。师教以德体象

  • 洗冤集录

    见《洗冤录》。

  • 秋叶轩诗

    四卷。清张琳(约1692年前后在世)撰。张琳,字佩嘉,一字玉田。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本集为康熙年间其友赵炎所选定。集中诗近体多于古体,而七言律诗又多于其他各体。《四库全书总目》评称,其诗大都圆熟流利

  • 郊社禘祫问

    一卷。清毛奇龄(1623-1716)撰。奇龄又名甡,字大可,齐于,号初晴,亦以郡望称西河。浙江肃山人。康熙时以诸生荐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旋即假归,以病不复出。通经史,善诗文,

  • 汉阳府志

    ①十卷。明刘汝松等修,朱衣纂。朱衣,字子宜,汉阳人,明正德十五年(1520)进士,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文渊阁书目新志收有《汉阳府志》在永乐间修。宣德间知府王静曾修辑,其书不传。嘉靖二十五年(1546),

  • 中州金石考

    八卷。清黄叔璥撰。黄叔璥(约1680-1750),号玉圃,大兴(今北京大兴)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官至常镇扬通道。其为监察御史时,曾巡视台湾。著有《中州金石考》、《南征纪程》等书。本书系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