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通山县志

通山县志

①八卷,清任钟麟修,余廷志纂。任钟麟,字玉波,四川苍溪县人,举人,官通山知县。明以前无县志,嘉靖时,邑人朱廷立曾修,未及就梓,后数十年修辑无人。万历九年(1851)县令张书绅莅任,招诸文学子弟,取全楚总志及武昌、兴固二志,汇辑编纂,今无传本。康熙四年(1665)任钟麟在任五年,奉编辑全楚志书移文到县,虚心采揽,购求遗闻,延本县人前平乐知县郭梦道、前桃源知县朱承煜等人,集于古洞渊,潜心编纂。康熙四年刻印。分七纲,五十二目。纲一舆地,首载沿革,考其分野,疆域、山川、形胜则按本县图籍,风俗、节令则审土地时宜,备记之。纲二建设,自城池至道路,旧存新建皆详为分注。纲三人治,自县令以下,分例次序列表,其间名宦别为传。纲四政务,户口、田赋、军政、征收皆据本县图册采录,舆革、招抚,俱核实直说。纲五艺文,取有关世教者登,诗赋浩繁未能尽载。纲六人物,采登宦籍以纪一县之盛,忠孝、节义、名贤、隐逸,考其事迹表扬,其人尚存则不立传。纲七杂志,寺观、仙释、灾异皆为附记。此志虽属创修,但采择颇为简明扼要,足以备省志览。② 八卷,首一卷。清潘滋榎、罗登瀛、胡昌铭修。潘滋榎,字仲美,山东人,监生。罗登瀛,字仙可,湖南益阳人,亚元。胡昌铭,字又新,江西南丰人,进士。同治三年(1864)潘滋榎官通山知县,五年(1866)去任,罗登瀛继之,六年(1867)解职,胡昌铭继。通山县志,自康熙四年(1665)任钟麟修后,二百余年迄未议及。同治四年(1865)潘滋榎奉檄,邀约邑绅立局纂修,罗登瀛继续编辑,至六年草稿告成。胡昌铭继任,校勘付梓,同治七年(1868)心田局活字排印。此志依据嘉靖八年(1529)《湖北通志》,旁搜博采,补旧增新。地舆类,志首重图考,此志绘图极详,共八十八幅,山水古迹,逐一分注,比旧志增十分之六七。选举、人物等类,嘉庆八年(1803)以前,俱已分域,此志采诸家乘,访及故志,补录通志所未备。列女类,旧志及通志仅载十余人,遗漏颇多,此志采访得数百人,分别录姓氏,仍遵通志例,未尽备录事实。艺文类,凡关政治风俗国计民生,旧志已收,此志概录存,采访所得也酌情选登,人若尚在,则汇存待后人采择。风土、建设、政务、学校、祀典等类,皆从旧志,少有增减。此志目录编次,不尽合旧例,则遵朝廷颁发修志六条规定,而未改先后次序。

猜你喜欢

  • 读史兵略续编

    十卷。清胡林翼撰。此书体例同《读史兵略》。因前编终于五代,故又作《续编》,述宋、元、明三朝兵事,取材于毕沅《续资治通鉴》和《明史》。此书有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上海图书集成印刷局铅印本,据莫友芝抄

  • 国朝耆献类征

    七百二十卷。清李桓(1827-1891)编。李桓,字叔虎,号蔽堂,湖南湘阴人。以荫官至布政使。此书亦称《国朝耆献类征初编》或《耆献类征》。是李桓辞官居家后历时二十四年,于光绪十六年(1890)编辑成书

  • 观乐生诗集

    五卷。明许继(1350-1386)撰。许继,字士修,浙江宁海人。洪武初官至台州(治今浙江临海)训导。事迹具详方孝孺撰传。此编计古诗四卷、律诗绝句一卷。末有洪武十一年玉璞撰《宜耕轩记》。宜耕轩者,继隐居

  • 野香亭集

    十三卷。清李孚青(1664-1719))撰。李孚青,字丹壑,河南永城(另说安徽合肥)人。大学士李天馥之子,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时年十六岁,人皆呼以“黑头公”。此集所收为康熙三十七

  • 礼论难

    一卷。晋范宣(详见《礼记音》)撰,清马国翰辑。是书杂论礼意,或推阐古义,或斟酌时制,颇能自申其说,间或失之迂曲。如以《书》谅暗注凶庐为“即葬后柱楣之义,可见郑用大传之是,杜解心丧之非,段畅虽历引《春秋

  • 易汉学师承表

    一卷。清吴翊寅撰。此书依据洪亮吉《传经表》体例,将历代易家分为杨何、施仇、孟喜、梁丘贺、京房、费直等几派,并根据史传及其它文籍,于每一派下列其流传途径、传者姓名,并注明出处。并附以自己的案语,使其所列

  • 十五家词

    三十七卷。清孙默编。孙默,休宁(今安徽休宁)人。王士祯《居易录》载“孙布衣默,居广陵,贫而好客,四方名士至者,必徒步访之。”其人生卒年均无考。本书录清初词人共十五家,有吴梅村《梅村词》二卷、梁清标《棠

  •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一卷。南宋元敬(生卒年不详)、元复(生卒年不详)撰。二僧学佛念祖,住寺杭州。因地兴佛,撰述一地高僧以垂后世。二僧根据传说:即西湖玛瑙宝胜寺在南宋绍定六年(1233)创建一高僧阁,内奉杭州各寺居住的历代

  • 续春秋左氏经传义略

    一卷。陈王元规撰,清马国翰辑。王元规字正范,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少从沈文阿受业,年十八通《春秋左氏传》、《孝经》、《论语》、《丧服》。梁中大通元年诏策《春秋》,举高第,当时名儒咸称赏之。陈天嘉中

  • 藏书

    六十八卷。明李贽撰。李贽事迹详见《九正易因》。是书记述战国至元史事,纪传体裁,纪传之中,又各立名目。前有自序曰:“前三代吾均勿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