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鲁礼禘祫志

鲁礼禘祫志

一卷。汉郑玄(详见《周礼郑氏音》)撰,清马国翰辑。是书以周礼在鲁,因依《春秋》经传所书禘祫事互相参校,以其所书,推其所不书,犹后仓等推士礼而致于天子之意。其言曰:“儒者之说禘祫也,通俗不同,学者竞传其闻,是用讻讻争论,从数百年来矣。窃念《春秋》者书天子诸侯中失之事,得礼则善,违礼则讥,可以发起是非,故据而述焉。从其禘祫之先后,考其疏数之由,而粗记注矣。”此即作书之本旨。全文已佚,今就所辑者言之,如“太王王季以上迁主节,此以鲁礼推天子禘法,从刘向《五经通义》“祫者取未迁庙主合食太祖,禘则取已迁庙主合食”(《太平御览》五百二十八引)而小变其说;鲁庄公以其三十二年节,亦以鲁礼推天子禘法。于此唐人赵匡进行了批评,谓“禘非时祭之名,《礼记》诸篇皆约《春秋》为之,见《春秋》禘于庄公,遂以为时祭,见《春秋》惟两度书禘,一春一夏,或谓之春祭,或谓之夏祭,各自著书,不相符会。郑玄不达其意,故注《郊特牲》云禘当为礿,《祭义》与《郊特牲》同,郑遂不注。”(陆淳《春秋纂例》卷二引)。宋人林之奇、胡寅、朱熹、杨复皆从赵说。清人中,黄以周《馈食礼通故》斥杨复说;孙诒让《周礼大宗伯》正义列举唐以前说,约二十一家与郑义异者,亦无一家足以相难;胡培翚《禘祫问答》则云:“《春秋》经传书禘年分本无定程,郑氏错综其文,牵合附会,作《禘祫志》,踳驳难通”;崔述《经传禘礼通考》,对郑说也作了批判。近代人胡玉缙则竭力维护郑说。是问题聚讼数千年而不得绝,关键在于材料不足,崔述《经传禘祫通考》几网罗历代之说,虽能揭郑氏之非,然终不得一善解。今人彭林在甲骨金文材料基础上作成《周代禘祭平议》,其结语曰:“周代禘祭是从殷代禘祭发展而来,但致祭的对象不再象殷代那样泛杂,而是专一于先祖父考。禘的方式有犆禘与禘祫两种,前者为对某一庙主的祭祀,禘于群庙;后者指对集合的庙主的祭祀,禘于太庙。禘既非行于春、夏的时祭,亦非三年、五年一行的殷祭,而是一种不定时的祭祀。禘祭不是天子的专利,各国诸侯及贵族都可行之。孔子不欲观鲁禘,并非以禘为僭礼,当是怒其不庄不敬。”此可谓对数千年来争论的总结。是书有玉函山房辑本。

猜你喜欢

  • 道德真经义解

    四卷。宋息斋道人(生卒年不详)撰。息斋道人,即李嘉谋,字息斋,四川双流(今属四川成都南)人,曾官任襄阳府宗正丞。传说他精通道术、儒学,晚年信道。撰有《道德真经义解》、《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等。宋人研

  • 艺经

    一卷。魏邯郸淳撰。清马国翰辑。此书史志未载,各书所引,并言邯郸淳《艺经》,可知其必有所本。书佚已久,马国翰集为一卷。其中论棋较多,言棋局纵横各十七道,与通说十九道不同。言投壶说,投壶法十二筹,以象十二

  • 海堂居诗集

    一卷。清姚淑撰。姚淑,生卒年不详,字促淑,自号钟山秀才,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西蜀(今四川)诗人李长祥之继妻。李长祥,字研斋,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明末抗清将领,官至鲁王监国,加右佥都御史。《

  • 周易玩辞集解

    十卷。清查慎行(1651-1727)撰。查慎行字初白,号悔余,浙江海宁县人。康熙六年(1667)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曾受业于黄宗羲,长于诗赋。此书名曰“集解”,实则发挥己见,大旨主义理,亦不完全排除

  • 方言笺疏

    十三卷。清钱绎、钱侗撰。钱绎(1770-1855)初名东墉,字以成,一字子乐,号小庐居士。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县)人。少承家学,与兄东垣、弟侗皆潜研经史、小学,时称“三凤”。所著尚有《训诂类纂》、《尔

  • 国朝画征录

    三卷。清张庚(生平见《通鉴纲目释地纠缠》)撰。此书成于雍正十三年(1735),自序于乾隆四年(1739)。此书载清初至乾隆初画家四百六十余人,叙述他们的经历、特长、流派、师承和画论等。但终作书时与所记

  • 碑版文广例

    十卷。清王芑孙撰。王芑孙,字念丰,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乾隆举人。官华亭教谕。有《渊雅堂集》等著作。书名“广例”,盖广潘昂霄、王行二书之例。因潘、王二人专崇韩、欧,王氏则要打破这个界限。碑版文字韩、欧

  • 四书疑问

    十一卷。明姚舜牧撰。姚舜牧详见《易经疑问》。本书只论《四书》之大旨,并不逐句考释,观点与朱熹不同。《大学》承用王阳明《大学古本说》而自为一解。《四库提要》对其有“以禅机诂儒理”之讥,今观其书,虽有不少

  • 湘乡县志

    ①十卷,首一卷。清胡钧修,张承纂。胡钧,镇海人,曾任湘乡县知县。张承,善化(今长沙)人,举人。《湘乡县志》道光五年(1825)刻本,共十卷首一卷。首一卷为序、凡例等。分为:卷一,星野、图考、建置、沿革

  • 春秋握奇图

    一卷。金利銮孙撰。利銮孙字士贵,盱江(今江西临川)人。该书以编年为经,以各国之事为纬,分列条注其源流始末,其后又加以论述。清乾隆间四库馆臣所见《永乐大典》本,只有其论而无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