斡耳那
【源】元时人姓(57)。斡耳那,亦译作斡剌纳儿,系蒙古部落名,以部为氏。【变】①清《续通志·氏族略》作〔斡尔喀〕(24)。②脱怜,斡儿纳氏,元至治三年任南台御史,见《至正金陵新志》(399),〔斡儿纳〕似即斡耳那之异译。一说,即阿儿剌氏(399)。
《姓氏词典》收载,其据《中国古今人名大辞典》注云: “蒙古族姓。元有千户怯怯里,姓此氏。”
【源】元时人姓(57)。斡耳那,亦译作斡剌纳儿,系蒙古部落名,以部为氏。【变】①清《续通志·氏族略》作〔斡尔喀〕(24)。②脱怜,斡儿纳氏,元至治三年任南台御史,见《至正金陵新志》(399),〔斡儿纳〕似即斡耳那之异译。一说,即阿儿剌氏(399)。
《姓氏词典》收载,其据《中国古今人名大辞典》注云: “蒙古族姓。元有千户怯怯里,姓此氏。”
读音:Dàolātè【综】 鄂温克族姓。世居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莫尔格河地区(192)。
读音:Fùshì《姓氏词典》 引 《中国姓氏汇编》 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Ān【源】 见《姓觿》(17)。【望】 南宫(17,418)。
读音:Shǐsāng【源】 春秋时卫公族有史桑氏,见《路史》(17,62)。历史上罕见复姓。《中国姓氏大全》引《中国姓氏集》收载;《姓氏词典》亦收,其据《路史》注云:“源於姬姓,出自卫公族。”
读音:Nèishǐ【源】 内史为《周礼》春官,掌六典、八法、八则、八枋之法,以诏王治。周时内史过之后,以官为氏(1,12,21)。 【人】内史腾,战国时秦将,攻韩,虏获韩王(1)。
读音:gǒng【源】 ①周时有拱日之彝,见《宣和博古图》。此为拱姓之始(17)。②见《姓苑》(15,21,24)。【布】 江西临川(62)、广丰(328)、铅山(62)、河南郑县、江苏江浦(62)、台
读音:Nímánggǔ历史上少数民族姓氏,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收载。汉意为 “鱼”。辽金时为女真族姓氏,或译作“尼厖古”; 入元,则译作“尼玛哈”; 至清,融为满族。后或改为单姓“俞”、
读音:zhī lí支离益、支离疏、支离叔、支离无胀,均见《庄子》
读音:pén【源】 ①战国时盆成括仕齐,其子逃难,去成为盆氏,见《风俗通》(1,7,60)。 ②盆为春秋时齐邑,盆城子之后,以邑为氏(12,15)。 ③苗、黎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齐郡(17,21,
读音:yí【源】 ①相传黄帝之臣夷牟作矢,为夷姓之始(60,62)。②相传后羿姓夷,故自虞夏时已有夷姓(7)。③系自妘姓。周时诸侯国(故城在今山东即墨西之庄武故城),相传为陆终之子求言之裔,《左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