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liáng

【源】 ①系自姬姓。春秋时郑穆公去疾,字子良,其后以字为氏,见《姓考》(3,7,9,12)。②下邳有古良城(在今江苏邳县南)、幽州有良乡(在今北京房山),必有以地名为氏者(60,62)。③壮族姓。唐、宋时岭南壮族先民以部族旗子颜色为姓,有黄姓。良系壮、泰语黄字之音译(250)。④汉时羌人有良氏(17)。⑤回族姓(344)。【望】 荥阳(17,418)。【布】 分布较广,但人口不多。【人】 良佐,春秋时郑大夫(21)。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很广,今上海之松江,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黄骅,山东之鱼台、平邑、平度、昌乐,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大同等地均有。汉族、土家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姬姓。郑穆公子子良之后。”此当以字为氏,系出姬姓。(按: 《中国姓氏大全》 据 《姓氏考略》 引 《姓考》 称: “春秋时郑穆公名去疾,字子良,其孙以祖父字为氏。” 有误。盖郑穆公名兰,文公子,去疾者,乃穆公庶子也。)②《姓氏考略》 注云: “下邳有古良城,幽州有良乡,必有以地为氏者。” 古良城在今江苏邳县北六十里;良乡,今属北京,在房山县境东。

春秋时郑有良霄 (郑穆公庶子公子去疾之孙);汉代有良就,河间相; 又有良贺、良燮。

猜你喜欢

  • 那蔞

    读音:Nālóu【综】 代北人姓。后改为蒌氏,见《魏书·官氏志》(17,27,60)。按,似系一那蒌氏省字而成。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据《魏书·官氏志》注云: “后魏时代北姓。

  • 蘇都里

    读音:Sūdūlǐ清代满族姓氏。散处黑龙江苏佳村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 收载;后或改为单姓“苏”。见《满族姓氏略》。嘉庆间镶蓝旗蒙古都统苏尔慎,即姓苏都里氏。《中国人名

  • 读音:Jué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广东之新会等地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有载; 《姓氏词典》引 《姓解》亦收,未详其源。

  • 读音:wèi春秋郑地,大夫食采于鄬為者以为氏。(见《姓氏考略》)

  • 读音:Ān【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台湾台北有此姓(68,261)。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运城有分布。《新编千家姓》 收载,未详其源。隋代有庵罗; 唐代有庵铄。

  • 读音:fù【源】 ①指腹为姓,如足氏、首氏、手氏之类(60,62)。②焉耆国相有腹氏,见《后汉书·班超传》(60,62)。焉耆国系西域小国,(故城在今新疆焉耆)。【望】 楚郡(17,418)。【人】

  • 赿

    读音:Chí/Chyr,Chr【源】 同迟,见《五音集韵》(86)。

  • 布克晉

    读音:Bùkèjìn【综】 清镶白旗满洲马甲关音保之妻为布克晋氏(260)。

  • 读音:Tián【综】源不出详。上海嘉定(351)、台湾台北(68,261)等地均有此姓。《姓氏词典》引 《姓谱》 收载并注此音,未详其源。

  • 岳諾特

    读音:Yuènuòtè【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扎鲁特(23,63,260)。清代蒙古族姓氏。世居扎噜特地方,为蒙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