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诗词古文>严羽生平

严羽生平介绍

严羽,南宋诗论家、诗人。字丹丘,一字仪卿,自号沧浪逋客,世称严沧浪。邵武莒溪(今福建省邵武市莒溪)人。生卒年不详,据其诗推知主要生活于理宗在位期间,至度宗即位时仍在世。一生未曾出仕,大半隐居在家乡,与同宗严仁、严参齐名,号“三严”;又与严肃、严参等8人,号“九严”。严羽论诗推重汉魏盛唐、号召学古,所著《沧浪诗话》名重于世,被誉为宋、元、明、清四朝诗话第一人。>>查看严羽的诗词古文

生平

  严羽生年大致在1192~1197年间,这正是韩侂胄北伐失利,宋向金屈辱求和的时候。卒年约在1241~1245年间,距1279年元灭宋,仅三十余年。

  早年就学于邻县光泽县学教授包恢门下,嘉定六年(1213年),严羽二十二岁左右时,离开家乡福建邵武,至江西南城包恢之父包扬门下求学深造。包扬,是当地颇有声名的宿儒,他先后受学于陆九渊和朱熹,神契于陆门 “本心之学”。由于当时包扬已年届古稀,三年后包扬去世,严羽辞别师门,开始了长达七年左右时间的客游经历。在江西时曾受友人举荐进入幕府,主要做案牍工作,未能受重用,故仅做了一年时间就辞任远游至湖南,在湖南长沙、衡阳、洞庭等地漂游。在湖南洞庭时,严羽又曾进入军营幕府,仍然是做案牍文书工作而并不受重用。严羽深感郁郁不得志,再次离任漂游至江西临川,在临川交朋结友。

  嘉定十六年(1223年),严羽由江西临川返回家乡。绍定二年(1229年)十二月,福建路汀州发生了晏梦彪率领的农民起义,他们很快就攻下了汀州、邵武军、南剑州所属各县, 已近中年的严羽被迫离家避乱,飘泊于江西浔阳、南昌等地近三年。绍定三年(1230年)冬末,严羽第二次返乡。绍定五年(1232年),江湖派著名诗人戴复古任邵武府学教授,以严羽为代表的邵武青年才俊们的诗社活动因之更加活跃,严羽、李友山诸人也与戴复古结下了友情。戴复古《祝二严》诗曰:“前年得严粲,今年得严羽。我自得二严,牛铎谐钟吕。……羽也天姿高,不肯事科举,风雅与骚些,历历在肺腑。持论伤太高,与世或龃龉,长歌激古风,自立一门户。”

  嘉熙元年(1237年),戴复古辞教授职,返回台州。临行前作《别邵武诸故人》(《石屏诗集》),严羽则作《送戴式之归天台山歌》相赠。 第二年开春,严羽第三次离家,远游吴越。在漫游期间,他先后到过吴中(今江苏吴县)、临安(今杭州)、钱塘和桐庐(今杭州附近)、瓜步镇(在今江苏六合县)等地。嘉熙三年(1239年)春末,严羽客居瓜步镇(今江苏六合),瓜步以北正是宋蒙对峙的战场。严羽在这里找到表叔吴陵,将自己论诗的书稿誊写出副本交给他。之后,来到了南昌,由于南昌为官的朋友张南卿苦苦挽留。严羽在南昌住了一年多。约在嘉熙四年(1240年)冬末返乡,始了逐渐淡出的隐居生活,他先隐居在城郊,后来移居到邵武城外东潭山一个清幽秀丽的地方。他的住宅依山傍水,是个典型的隐士山庄。他一年到头很少饮酒,朋友来访,也只是以清茶款待。大约在淳祐五年(1245年)秋,好友上官良史到他隐居地访问了他。据清季耆老传说,南宋末年,文天祥镇守南平,严羽以其年迈之躯离家投军。抗元彻底失败后,他坚守“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的信条,不肯投降元人,避隐民间,不知所终。

  有关严羽生平的资料非常有限,可供参考的仅有明朝弘治、嘉靖年间以及清朝乾隆年间编修的《邵武府志》、清代咸丰年间刊行的《邵武县志》、明代何乔远纂修的《闽书》、严羽同郡清代朱霞撰写的《严羽传》以及近代陈衍等编纂的《福建通志》等。

文学创作

  严羽教人学诗,必熟读《楚辞》,乃至于盛唐名家作品,并且反对苏轼、黄庭坚的诗风,称其为诗虽工,“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同时批评四灵派和江湖派。虽然生活在南宋末年,一生未曾出仕,大半隐居在家乡。但在元军入侵、国势垂危之际,仍很关心时事,爱国思想在诗中时有流露,对朝政弊端也颇多不满之词,如《北伐行》、《四方行》、《有感六首》等。所以戴复古说他“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引自朱雯《严羽传》)。他的七言歌行仿效李白,五律除学李外,还学杜甫、韦应物。但主要倾向仍为王(维)、孟(浩然)冲淡空灵一路。他最重要的成就在于诗歌理论,著有《沧浪诗话》。创作成就远逊于理论贡献,历来诗论家多指出这两方面的差距。《四库全书总目》说他的创作“志在天宝以前,而格实不能超大历之上”,“止能摹王孟之余响,不能追李杜之巨观也”。

  其诗集名《沧浪先生吟卷》(或名《沧浪吟》、《沧浪集》)2卷,共收入古、近体诗146首。有《邵武徐氏丛书·樵川二家诗》本。《沧浪诗话》则附于诗集之后。

诗论影响

  严羽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他启迪了元代诗人,影响覆盖了明代文艺理论界,深刻地影响了清代和近代。这是任何其他理论家都不曾有过的殊荣。

  从宏观上看,严羽的影响可以分为生前和去世后两大阶段。生前,他主盟诗坛诗社,直接指导了一批文坛后进,从而形成了一个诗派。他去世以后,他的历史作用就表现为思想影响。正是在这方面,才表现出一个思想家的本质和他对历史,对文明的贡献。《沧浪诗话》是一部极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其书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门,以第一部分为核心。严羽论诗立足于它“吟咏性情”的基本性质,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论诗标榜盛唐,主张诗有别裁、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批评了当时经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弊病,对江西诗派尤表不满。又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对明清的诗歌评论影响颇大。《福建文苑传》以“扫除美刺,独任性灵”总括严氏诗论。《沧浪诗话》全书完全不涉及诗与儒道的关系及其在政治、教化方面的功能,而重视诗的艺术性和由此造成的对人心的感发,这与理学家的文学观恰成对立,很值得注意。

猜你喜欢

  • 徐经孙

    生于宋光宗绍熙三年,卒于度宗咸淳九年【公元一一九二年一二七三年】,年八十三岁。宝庆二年,(公元一二二六年)第进士,授浏阳主簿。累迁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事,敷陈经义,随事启迪。景定三年,(公元一二六二年)春雷,诏求直言。经孙奏年来忠谠之气,郁不得行,上帝降鉴,假雷以鸣。人谓切中时病。累官翰林学士知制诰。公田议起,经孙极论不便,忤贾似道,罢归。家在洪、抚之间,有山方正,因号矩山。闲居十余年,卒。谥文惠。经孙作有《矩山存稿》五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 舒邦佐

    舒邦佐(1137—1214),字辅国,一字平叔,号双峰,靖安县城人。靖安舒氏第四世祖隆兴府靖安(今属江西)人。宋绍兴六年(1136年)十二月初八出生,淳熙八年(1181年)中进士,先后任鄂州蒲圻、潭州善化主簿、衡州录事参军,嘉泰二年(1202年)授通直郎。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致仕。嘉定七年卒,年七十八。有《双峰猥稿》九卷传世。事见本集卷首《谱系》及《舒公墓志铭》。

  • 何中

    (1265—1332)元抚州乐安人,字太虚,一字养正。少颖拔,以古学自任,学弘深该博。文宗至顺间,应行省之请,讲授于龙兴路东湖、宗濂二书院。有《通鉴纲目测海》、《通书问》、《知非堂稿》。

  • 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 钟于田

     钟于田,字龙见。清远人。明穆宗隆庆元年(一五六七)贡生。官永州府通判。祀乡贤。清光绪《广州府志》卷五二、民国《清远县志》卷六有传。

  • 赵进美

    (1619—?)明末清初山东益都人,字嶷叔,一字韫退,号清止。明崇祯十三年进士。清康熙间官至福建按察使。诗清真绝俗。有《清止阁集》。

  • 张在瑗

    张在瑗,字蘧度。顺德人。希载玄孙。鼎革后,杜门不出。著有《绿树山房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二有传。

  • 钱谦益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常熟人。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进士,他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在明末他作为东林党首领,已颇具影响。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仍为礼部侍郎。

  • 沈昌眉

    沈昌眉(1872~1932年)字眉若,号长公,芦墟镇人,少年丧父。清宣统二年(1910年),他与兄弟昌直发起建立分湖文社,同年由柳亚子介绍加入南社,在《南社丛刻》上发表诗文。昌眉在黎里小学任教时,与张应春父亲张鼎斋同事。本世纪20年代,昌眉到吴江师范任教。民国17年(1928年),柳亚子营造张应春烈士衣冠冢,昌眉出力甚多。20年,昌眉弟子集资印行《长公吟草》,柳亚子作序,纪念先生60寿诞。日军侵占吴江时,到芦墟杀人放火,沈宅被毁,沈昌眉的生平著作焚毁殆尽。现仅存《南社丛刻》中的部分诗文和《长公吟草》。

  • 左锡璇

    左锡璇,字芙江,阳湖人。宛平道光丁未进士、延建邵道、谥文节袁绩懋继室。有《碧梧红蕉馆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