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三焦病

三焦病

六腑病候之一。三焦上焦中焦下焦。其病有寒热虚实之分。《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诸病源候论·三焦病候》:“三焦气盛为有余,则胀气满于皮肤内,轻轻然而不牢,或小便涩,或大便难,是为三焦之实也,则宜泻之。三焦气不足,则寒气客之,病遗尿,或泄利,或胸满,或食不消,是三焦之气虚也,则宜补之。”《杂病广要·脏腑类》:“三焦者,谓上中下也。若上焦有热,则胸膈痞满口苦咽干,有寒则吞酢而吐沫;中焦有热,则身重目黄,有寒则善胀而食不消;下焦有热,则大便难,有寒则少腹痛小便数。三焦之气主腐熟水谷,分别清浊,若不调平,则生诸病(《简要济众方》)。”《杂病源流犀烛·三焦病源流》:“海藏曰:上焦如雾,雾不散,则为喘满,此出而不纳也。中焦如沤,沤不利,则为留饮不散,久为中满,此上不能纳,下不能出也。下焦如渎,渎不利,则为肿满,此上纳而下不出也。”治宜宣通三焦、升降气机等法。

猜你喜欢

  • 左间气

    运气术语。指客气六步运动中,位于司天、在泉左侧的二气。参间气条。

  • ①治法,出《素问遗篇·刺法论》。凡气血上逆,阳气过亢、虚火上炎所致的证候,可采用降法。如和胃降逆、滋阴降火、平肝潜阳等均属本法范围。②药物的沉降作用。如苏子、枳实、寒水石等。

  • 产后小便不通

    病证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指产后尿闭,小腹胀急疼痛,甚则坐卧不安。多因素体虚弱,产时劳力伤气,或失血过多,气随血耗,脾肺气虚,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或素禀元气不足,复因分娩损伤肾气,以致肾阳不足

  • 八月章

    出《万氏妇人科》卷一。指孕妇滋养太过,体质肥盛,胎儿过大,孕至七、八个月,腹大令孕妇坐卧不安。为防其难产,宜予服瘦胎之药,方用瘦胎丸(枳壳、白术、当归、甘草),蜜小丸,口服。

  • 迎春

    出《本草拾遗》。为辛夷之别名,详该条。

  • 血脱

    病证名。出《灵枢·决气》。又名脱血。《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脱血,冲脉病也。”《灵枢经》曰:冲脉为血之海,血海不足,则身少血色,面无精光。是名血脱。”因先天禀赋不足,或思虑、劳倦、房室、酒食所伤

  • 香草

    ①见《广西中草药》。为毛麝香之别名。②见《本草纲目》。为佩兰之别名。各详该条。

  • 内实外虚

    详内痛外快条。

  • 伤寒不可汗

    指伤寒禁汗之证。①太阳病,尺脉迟或微,属里虚者禁汗。②少阳病禁汗。③妇人伤寒,经水适来或适断,热入血室禁汗。④里虚下利清谷不可攻表。⑤素体中虚里寒者禁汗。⑥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汗。⑦厥阴病热厥

  • 筋骨疼痛痧

    痧证之一。《痧胀玉衡·筋骨疼痛痧》:“筋骨疼痛,多延蔓终身,治此者,或风,或湿,或气阻、血凝,或流痰、流火,如此而已,然有效,有不效,或为痧暗相缠,令人莫识,此痧甚慢,不可不知也。”治宜放痧,方用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