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五态之人

五态之人

内经》对人的体质分类之一种,出《灵枢·通天》篇。它据人的阴阳多少偏胜而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五种,各种人的外貌和性格均有其特征,体质状态亦不相同,因而针刺治疗时补泻方法亦应有异。五态之人是与“阴阳二十五人”不同的另一种体质分类方法,二者都有从性格、心理特征推断体质的内容,由于性格和心理特征固然与体质相关,但亦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固然可以作为体质分型的参考标准,但不能视为绝对标准而过分拘泥。

猜你喜欢

  • 人苋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铁苋之别名,详该条。

  • 外八卦

    推拿穴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位于左手掌背中心周围。参见八卦条。《针灸大成·卷十·阴掌图各穴手法仙诀》:“外八卦,通一身之气血,开脏腑之秘结,穴络平和而荡荡也。”

  • 鸭脚板

    见《陕西中草药》。为鸭儿芹之别名,详该条。

  • 内郁

    病证名。指七情所致之郁证。《不居集·诸郁》:“内郁者,七情之郁也。”参见怒郁、思郁、忧郁、悲郁、惊郁、恐郁各条。

  • 清金宁肺丸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七方。陈皮、茯苓、桔梗、贝母、人参、黄芩各五钱,麦门冬、地骨皮、银柴胡、川芎、炒白芍药、胡黄连各六钱,炙甘草三钱,五味子、天门冬、生地黄、熟地黄、当归身、炒白术各一两。

  • 陈荩(jìn 尽)夫

    【介绍】:见陈葵条。

  • 眦漏

    病名。多由心经热邪,蕴蓄日久,上攻内眦引起;亦有风热外侵,引起内火,内外合邪而成者。本病以脓液与粘浊泪水混合自眦角渗出为主证(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眼科学》)。治之常用疏风清热,泻火解毒等法。正虚者宜

  • 水洗丁

    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十三丁之一。其状如钱形,大小如钱孔,疮头白里黑靥,汁出中硬。治见疔疮条。

  • 吐舌

    病证名。见明·薛铠《保婴撮要》。又名舌舒。指患儿舌头不断地伸出口外,伸出较长而缩回较慢或久而不收者。与随露随收之弄舌,有所区别。舌乃心之苗,心经有热,引起舌头干涩而紧,故时时吐出,以图舒缓。临床上不仅

  • 钩虫病

    病证名。又名黄胖病、黄胖、黄肿、食劳疸黄。由小儿赤脚或坐地,皮肤触及钩虫丝状蚴后,进入体中引起。成虫寄生在小肠内吸血,以面黄浮肿,全身无力等气血虚弱脾虚湿困为主证。治疗以驱虫为主,配合调理脾胃。驱虫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