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太平圣惠方·治骨蒸劳诸方》。详骨蒸条。
三十六黄之一。①《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髓黄者,身体赤黄,四肢不举,肌肉战掉,鼻中出血,两脚疼闷,一手专安额上,身不壮热,爱冷处卧。”治用点烙法,内服地骨皮散。②《圣济总录》卷六十一:“髓黄,病人四
《素问》篇名。五运,即五行之气,因其变化运行,故名。本文介绍了司天、在泉、左右间气的循行规律,以及五运的由来和六气的作用。文中又指出人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意义,即谓“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的道理。
经穴别名。《太平圣惠方·九十九》:“分水一穴,在下管下一寸陷者中。”后《针灸大成》等书列作水分穴之别名,见该条。
病名。即喉痹。《本草纲目》马鞭草附方:“马喉痹风,躁肿连颊,吐血数者。马鞭草一握,勿见风,截去两头,捣汁饮之良。”
类中风病因之一。恐则气下,因恐惧过度,使阴精损伤,阳气不行而引起的类中风证。
《疫喉浅论》卷下方。薄荷、杏仁、桔梗、栝蒌、浙贝母、橘红(盐水炒)、牛蒡子、赤茯苓、苏子、枳实、鲜竹茹、陈白萝卜英。水煎服。治疫喉红肿白腐,身热有汗,痧见不透,咳嗽痰壅,神呆气粗,苔黄粘厚,脉滑并数,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即水飞蓟,详该条。
证名。指黑睛上翳膜,自下方向上伸展的证候(佚名《抄本眼科》)。参见赤膜上冲条。
见《东医宝鉴·内景篇》卷二。即大蓟散,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