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紫金锭
即紫金锭,见该条。
即紫金锭,见该条。
见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条。
出《素问·水热穴论》。即肾俞五十七穴,见该条。
见清·汪双池《医林纂要·药性》。为人中黄之别名,详该条。
见《浙江民间草药》。为胡颓子根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四。由汗出受风,与湿相搏、风湿凝滞肌肤而成。初起形如粟米,搔痒无度,破流脂水;甚则疮面湿烂,浸淫成片,延及项背。治宜疏风、清热、利湿。内服消风散,外搽冰硫散。相当于脂溢性湿疹。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廿八。又名土疳、土疡、偷针、偷针眼、偷针窝。俗称包珍珠、挑针。多由风热或脾胃热毒所致。本病胞睑边缘生小疖,初起形如麦粒,微痒微肿,继而赤痛拒按。相当于今之麦粒肿。治宜祛风清热,
古病名。指脐下急痛小便数而清之症。多由肾虚而致。《医学纲目》卷十四:“脐下撮急疼痛,并脐下周身一遭皆急痛,小便频数清,其五脉急,洪、缓、、沉,按之皆虚,独肾脉按之不急,皆虚无力,名曰肾疝。”治用丁香疝
即水痘,详该条。
见《分类草药性》。为蔊菜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州植物志》。即咸虾花,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