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谓目无病故,时常如哀如悲,泣下沾襟……,盖肾水不足,肝气渐弱,液道不固,一也;膏血耗伤,津液不洽,虚火内迫,二也。清冷者其常,间有热而浑者,乃正为邪沴,……。
《世医得效方》卷六方。荜拨二钱,牛乳半升。同煎减半,空腹服。治气痢,泄如蟹渤。
证名。指容易惊吓的病症。出《灵枢·百病始生》。又称善惊。《素问玄机原病式》:“惊,心卒动而不宁也。火主于动,故心火热甚也,虽尔止为热极于里,乃火极似水,则喜惊也。反兼肾水之恐者,亢则害,承乃制故也。所
《时病论》卷四方。又名雷氏芳香化浊法。藿香叶、佩兰叶各一钱,陈皮、制半夏各一钱五分,大腹皮(酒洗)一钱,厚朴(姜汁炒)八分,鲜荷叶(为引)三钱。水煎服。治五月霉湿,并治秽浊之气。
①病名。又名喉疖。《疮疡经验全书》卷一:“此证生于鸠之中,初起如梅核,在喉膈之间,吐不出咽不下,至三日渐上喉节之间,名曰喉节。”治疗须用针刺破,然后以胆硝丹吹入喉中,再内服雄黄化毒丸。②解剖部位名,俗
病名。见《中医外科学》(上海中医学院编)。由禽类血吸虫尾蚴侵入肌肤而成。多见于养鸭地区的农民,有接触秧田水的病史。以小腿伸侧常见,而陷于泥中的脚部则不发病。其皮损为绿豆到黄豆大丘疹或丘疱疹,疱底绕以红
外治法之一。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二。即用以除去各类痈疽、疮疡溃后之腐肉脓毒的方法。临证若病程长,溃疡面积大,腐肉多,则应手术切除,若面积小,可外用提脓去腐药,如五五丹直撒在溃疡面上,或掺于膏药、油膏上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娑罗子之别名,详该条。
指手太阴、手少阴、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五条阴经。《灵枢·经脉》:“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
指食丹药。《魏书·裴伯茂传》·豁情赋序:“余摄养舛和,服饵寡术,自春徂夏,三婴凑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