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儿死症

小儿死症

小儿病势垂危的证候。《幼科指南心法》:“要辨小儿死症,囟门陷下成坑,喉中拽锯气和痰,目闭无神拘管,口唇牙龈粉白,手足恰似冰寒,鸦声鱼口眼常翻,不乳遗尿闷乱。”对于这些危重症候,在当今医疗条件下救治及时,并非都属死症。

猜你喜欢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针灸著作。又名《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经》或《铜人》。3卷。宋·王惟一撰。原书在1027年由宋医官院木板刊行,并刻于四壁石碑上,同时补入《穴腧都数》1卷。书名“铜人”,系在编此书的同时,由

  • 阴虚胃脘痛

    证名。多由病延日久,或郁火伤阴所致。《医宗己任篇·四明心法》:“又有一种胃脘痛,是阴虚症将成,须认明白。”症见脘痛时作,缠绵难愈,舌红口干,时或嘈杂,大便干结等。治宜养阴和胃,佐以泄肝,切忌香燥疏气,

  • 指孔道。《灵枢·刺节真邪》:“刺邪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

  • 合昏皮

    出《备急千金要方》。为合欢皮之别名,详该条。

  • 皮肤不仁

    证名。又称肌肤不仁。指肌肤麻木,不知痛痒的症象。多由邪入于肌肤,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诸病源候论·风不仁候》:“其状,搔之皮肤如隔衣是也,诊其寸口脉缓,则皮肤不仁。”可见于中风后遗症、痹证等疾患。

  • 燥剂

    十剂之一。用苦温或苦寒药物组成,具有燥湿作用的方剂。《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徐之才日: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张从正曰:大寒之病,宜姜附、胡椒辈以燥之;若病湿气,则陈皮、木香、白术、

  • 牙痛子

    见《本草原始》。为天仙子之别名,详该条。

  • 伤乳吐

    病证名。又名嗌乳。乳哺儿常见病。《证治准绳·幼科》:“伤乳吐,才乳哺后即吐,或少停而吐,此因乳饮无度,脾气弱不能运化,故有此证。”治宜节制乳食,并服健脾消乳之剂。如消乳丸(《婴童百问》:陈皮、甘草、砂

  • 囊痈

    病名。出《外科理例》卷三。又名肾囊痈。多因肝肾二经湿热下注,或外湿浸内蕴酿成毒而致。证见恶寒发热,口干喜凉饮,小便赤涩,阴囊红肿热痛。因其睾丸不肿大,故可与子痈鉴别。初起宜清利湿热,服清肝利湿汤;已成

  • 镟根疳

    病证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九。指下疳生在尿道口旁,可见棕眼小孔,孔内作痒,用手挤捻有少量脓液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