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即无莿根,详该条。
经穴名。代号LU3。出《灵枢·本输》。属手太阴肺经。位于上臂前外侧,平腋前纹头下3寸,当肱二头肌外侧沟处(《针灸甲乙经》)。布有臂外侧皮神经,肌皮神经和头静脉,肱动、静脉肌支。主治咳嗽,喘息,鼻衄,瘿
出《澹寮方》。为谷芽之别名,详该条。
中医丛书。清·陆心源(刚甫)辑刻。收有寇宗奭《本草衍义》、许叔微《注解伤寒发微论》、《注解伤寒百证歌》、王好古《阴证略例》、史堪《史载之方》、朱端章《卫生家宝产科秘要》、程迥《医经正本书》、宋徽宗勅撰
见南川药物试验种植场《常用中草药手册》。为小龙胆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耳中溃烂有少量脓液。《幼科金针》:“小儿肾经气热,其气上冲耳中,水湿停留,搏于气血而成。发无寒热,不哭不知者,为耳溃,久而不治,恐成耳聋。先以棉球取出其脓,宜红绵龙骨散吹入。”
指出疹发热。为正气鼓毒外透的病机。清·郑卜年《瘄略》:“出瘄发热,愈壮愈妙,热壮斯能尽透。但须知此热,乃从胃腑中郁蒸而出,断不可误谓表邪,以大开其毛窍。”麻疹在疹出之前,需要发热,因发热可以鼓其邪毒外
病名。生于臀部环跳穴处的流痰。详流痰条。
小儿病多涎者,《太平圣惠方》谓为“风热壅脾,积聚成涎”所致。《幼科释谜》:“小儿涎痰,“痰由涎结,涎乃脾泔。脾运胃液,肢体皆咸。脾气不足,风热相兼。壅遏中脘,口沫淹淹。乃生壮热,惊搐渐添。”“然痰与涎
偏嗜吃某些食物的一种病态。如嗜食生米异物,多属虫积;嗜食辛辣多属胃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