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四川中药志》。即南五味子,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二。又名紫靥疔。多生于足、腰胁、筋骨之间,初生便作紫泡,次日破流血水,甚则目红,指甲青,舌强神昏,睡语惊惕,此属肝经毒火而成,治同疔疮。
见《贵州民间药物》。为鹿药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宋代人。生平不详。撰有《曲本草》一书,已佚。
见《金匮要略》。为冬瓜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药志》。为荜菝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宋代官吏。字华父。蒲江(今四川蒲江)人。著《学医随笔》1卷。
【介绍】:南宋医家。东阳(今浙江东阳)人。精小儿方脉,为人治病,不分贫富。撰有《婴孩妙诀》2卷。
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季节用药的一般规律,是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一般指在寒冬时,无实热证,不要随便使用寒药,以免损伤阳气,或生其他变证。《医门法律》:“不远寒则寒至,寒至则坚否胀满痛急下利之
即乳滞、食积的治疗方法。见《幼科类萃》。详调小儿脾胃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