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备急干金要方》。为楸木皮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又名百脉疽。痈发于颈部。初起漫肿,环绕颈项,色紫红,疼痛不能转动,食难,气逆咳嗽,身体大热。如脓成即切开引流,迟则毒攻咽喉。有脓稠者为顺,反之为逆。相当于颈部蜂窝组织炎。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顶门痈。详该条。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蚕豆之别名,详该条。
见《滇南本草》整理本。为杏叶防风之别名,详该条。
见《云南经济植物》。为白云花根之别名,详该条。
出《本草经疏》。指治疗诸气病证的三大治法。即补气、降气调气、破气。
病名。清·施雯《盘珠集胎产证治》:“心虚而受风邪,遂成惊悸,名曰心风,其证目睛不转,其脉动而弱,宜大补气血,其作风治,速之危矣。”
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故称。如太阳经病,用羌活、防风、藁本为引;阳明经病,用升麻、葛根、白芷为引;少阳经病,用柴胡为引;太阴经病,用苍术为引;少阴经病
病名。出《秘传眼科龙木论》。即胬肉攀睛。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