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系指疽生于耳轮。《证治准绳·疡医》:“或问耳轮生疽何如?曰,是名耳发疽,属手少阳三焦经,风热所致,六、七日渐肿如胡桃,或如蜂房之状,或赤或紫,热如火,痛彻心是也。”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止痛。用五味
见《本草衍义》。即滑石,详该条。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杜鹃花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方以智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百会疽。见该条。
①小沟渠。不断有水流动的地方。《灵枢·营卫生会》:“下焦如渎。”②皮肤肌肉枯槁无泽的状态。《灵枢·根结》:“渎者,皮肉宛膲而弱也。”
十五络脉之一。出《灵枢·经脉》。即足少阳络脉,见该条。
见《中医杂志》,(12):812,1958。为桃南瓜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清代医生。字青霏。长洲(今江苏苏州西南)人。对痧胀的证治有独到见解,撰有《脉药联珠药性考》及《古方考》(有1795年合刻本)。
病名。见《青囊真秘》卷一。针眼之俗称。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