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30卷。唐·孙思邈撰于682年?本书是作者为补充其所撰《备急千金要方》而编集。卷1药录纂要,总论采药时节、药名、产地及用药法等;卷2~4本草;卷5~8妇产科病;卷9~10伤寒病;卷11小儿病;卷
指鼻腔疼痛。多因风邪郁热、痰火上阻清窍所致。《诸病源候论·鼻痛候》:“肺气通于鼻,风邪随气入于鼻内,搏于血气,邪正相击,气道不宣,故鼻痛。”症见鼻塞隐痛,口舌干燥等,治宜宣肺通窍,用藿香正气散、祛风通
①经穴别名。出《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作腰注,即腰俞。见该条。②正骨器械。出《医宗金鉴》卷八十七。用杉木四根,制如扁担形,宽一寸,厚五分,长短以患处为度,各以侧面钻孔,穿绳联贯即成。在患处先以醋调
病证名。久痢不止,腹痛不除的证候。因久痢而脾胃虚弱,冷气在内,与脏气相搏,正邪交争,故令腹痛不除。治宜温养脾胃,用肉豆蔻散(《证治准绳》:肉豆蔻,青橘皮,黄牛角腮、当归、地榆、厚朴、黄连、干姜)。
病名。系指阳明胃火上冲致牙龈肿胀,疼痛难咬,故名。《咽喉经验秘传》:“咬牙风即锁喉风,毒聚牙根胃火攻。”症见牙龈肿痛外,常伴有吞咽不利,口臭,便秘或身发寒热等。治宜清火解毒,消肿止痛。可选用三黄凉膈散
见《广州植物志》。为茄子之别名,详该条。
经络著作。日本·长滨善夫、丸山昌郎编于1950年,承淡安译于1955年。作者根据其在临床上发现的一位眼科病人,在针刺各经络的原穴时,所表现的感传现象基本上与十二经脉的走行一致,而得出了经络确实存在的结
病名。出《银海精微》。即眼弦赤烂。详该条。
指手太阴、手少阴、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五条阴经。《灵枢·经脉》:“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
【介绍】:晋代医生。善治喘病,自拟三物散治喘,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