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湖南药物志》。为阴地蕨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眩晕由气郁痰逆所致者。《东医宝鉴·外形篇》:“气晕,七情过伤,气郁生涎,痰涎迷塞心窍而眩晕,眉棱骨痛,眼不可开。宜玉液汤、补虚饮。”参见气郁眩晕条。
病名。清·程永培《咽喉经验秘传》:“舌红痈,因心经壅热,生于舌上。”色红肿痛,如豆如樱。治宜清心凉血、解毒泻火,可选用***地黄汤、导赤散等加减。参见舌痈条。
男性尿道口。《寓意草》:“其实漏病乃精窍之病。”
即齿龈。详牙龈条。
病名。即瘰疬大小不一者。见《医宗金鉴》卷六十四。详瘰疬条。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炒白术五钱至二两,炒干姜、肉桂各一至二钱,陈皮(酌用或不用)。水煎服。治饮食偶伤,或吐或泻,胸膈痞闷,或胁肋疼痛,或过用剋伐之药,致伤脏气,有同前证,而脉息无力,气怯
病证名。见《幼科铁镜》。指脐周绞痛的疝气。详小肠气痛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勇疽。见该条。
病名。见《青囊真秘》卷一。针眼之俗称。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