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阳明经病

阳明经病

亦称阳明经证。《伤寒辨证·六经证治》:“传至阳明,则目痛鼻干、不眠,宜升麻葛根汤。此证有在经在府之别。如目痛,鼻干,微恶寒,身热,脉浮洪,病在经也。”阳明经病又有在标在本说。在标宜辛凉解肌,在本宜清热保津。《伤寒全生集·足阳明经见证治例》:“其证目痛、鼻干、不眠、头额痛、身微热、恶寒,此是阳明经之标病,不拘日数多少,便宜解肌;如身热,烦渴欲饮水,汗出恶热者,此阳明经本病也,当清解邪热。”《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阳明主里,内候胃中,外候肌肉,故有病经病府之分。如论中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者,此阳明经病也。……治阳明经病,则以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发之,或以白虎汤清之,或以柴胡白虎汤和之,随其证而施之可也。”《医学心悟·阳明经证》:“阳明经病,目痛、鼻干、唇焦漱水不欲咽,脉长,此阳明本经证,其经去太阳不远,亦有头痛发热,宜用葛根汤解肌。”(葛根升麻秦艽荆芥赤芍苏叶白芷甘草生姜)。本方即治阳明经标病,若见身热、烦渴、汗出恶热者,宜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等方。参见阳明病阳明腑病条。

猜你喜欢

  • 川参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苦参之别名,详该条。

  • 吴世铠

    【介绍】:清代医家。字怀祖,海虞(今浙江常熟)人。撰有《本草经辑要》一书(1809年),为明代名医缪希雍所著《神农本草经疏》一书的辑要。

  • 枳壳黄连汤

    《症因脉治》卷二方。枳壳、黄连、甘草。水煎服。治积热咳嗽,热结大肠者。

  • 癥结

    出《史记·扁鹊列传》。泛指病邪所积聚之处。

  • 十二官

    十二个脏腑的合称,亦作十二脏。即心、肝、脾、肺、肾、膻中(心包络)、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素问·灵兰秘典论》:“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 十二正经

    即十二经脉。详该条。

  • 肌衄

    证名。见《张氏医通》卷五。指不因外伤的肤表出血。又名血汗,亦称红汗。《证治要诀·诸血门》:“血从毛孔而出,名曰肌衄。”此又称为血箭,详该条。多因气血亏虚,血随气散所致。治宜补血固表,可选用当归补血汤、

  • 白花白头翁

    见《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为毛大丁草根之别名,详该条。

  • 都炁丸

    见《张氏医通》卷十六。即都气丸,见该条。

  • 睑生风粟

    病证名。《秘传眼科龙木论》:“肺脏壅毒,大肠积热,肝家有风,致令眼睑皮肉上下有肉如粟粒相似。唯多泪出涩痛,如米隐一般。积久年深,翳膜昏暗,渐渐加重,此眼切宜三五度镰洗出血。”《杂病源流犀烛》卷廿二更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