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阳暑

阳暑

病名。①一名动暑中暍。《景岳全书》卷十五:“阳暑者,乃因暑而受热者也。在仲景即谓之中暍。凡以盛暑烈日之时,或于长途,或于田野,不辞劳苦,以致热毒伤阴,而病为头痛烦躁,肌体大热,大渴,大汗,脉浮,气喘,或无气以动等证,此以暑月受热,故名阳暑。治宜察气之虚实,火之微甚,或补或清,以固其气。”方用益元散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桂苓甘露饮等。参暑病、动暑、中暍条。②暑温的一种类型。《医门棒喝》初集:“暑温者,夏至后所感热邪也。古人分阴暑、阳暑。盖夏至以后,相火湿土,二气交会,合而为暑,或值时令热盛,或人禀体阳旺,而成阳暑之证,是暑而偏于火者。”参见暑病、中暍条。③即中暑,见《六气感证要义》,详该条。

猜你喜欢

  • 三黄油浸剂

    经验方。见《外科学》(武汉医学院)。黄连、黄芩、黄柏各等分。为细末,每20克加枯矾5克,置石蜡油或麻油1000毫升中,高压灭菌后,加冰片5克。直接涂抹创面,或制成油纱布外敷包扎。治烧伤。

  • 地稔根

    见《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即地菍根,详该条。

  • 粟疡

    病证名。见《目经大成》卷二。即粟疮。详该条。

  • 痧筋

    指发痧时腿弯、肘弯上下怒张的静脉,呈深青、紫色或深红色。系痧症显现于体表的一种标志。《痧胀玉衡》:“痧筋有现有微现,有乍隐乍现,有伏而不现。痧筋之现者。毒入血分者多;乍隐乍现者,毒入气分者多;伏而不现

  • 逆取

    治法之一。即逆治、正治。《素问·标本病传论》:“有逆取而得者。”参见逆治、正治条。

  • 清热止血

    止血法之一。是治疗因血热妄行而出血的方法。例如胃热吐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唇舌绛红,苔黄,脉洪数,用茜草根、阿胶、黄芩、侧柏叶、生地、小蓟等。

  • 月脉

    见《普济方》卷三百三十二。指月经。详该条。

  • 胎前盗汗

    病证名。《竹林寺女科秘方》:“妇人胎前出盗汗不止,宜服牡蛎散治之。”(牡蛎、麦冬、甘草、麻黄根)

  • 错经

    病证名。见《竹林寺女科秘方考》。一指经血上逆,从口鼻而出。二指经血从大小便出。参见差经、产后交肠病。

  • 产后积聚初起

    病名。《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积聚、因产后劳伤,脏腑虚弱、为风冷所乘、风冷搏于脏腑,与气血相结而致。……宜大延胡散。”(延胡、赤芍、木香、乌药、牛膝、寄奴、桔梗、厚朴、川芎、当归、香附、陈皮、丹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