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周慎斋《秘传女科》:“心神怔悸,睡梦多惊,两胁臌胀,连脐急痛,坐卧不安,气急,此名胎惊……宜服大圣散。”(川芎、当归、黄芪、茯苓、麦冬、木通)
古病名。见《圣济总录·积聚门》。即贲豚。积气因发作部位不同,可见气逆冲心满闷,或见膀胱切痛,上冲腹胁满痛,上下攻走疼痛等证。治宜槟榔散、四味丸、天雄散等方。参见贲豚条。
腰椎骨。共五节。上与胸椎、下与骶椎连接。是人体俯仰、屈伸的主要关节。《灵枢·刺节真邪》:“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
见绛雪园古方选注条。
病名。出《疡科心得集》卷上。即手心毒。见该条。
见《中药志》。为磁石之别名,详该条。
即《黄色比吉经函》。详该条。
病证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多由胃火炽盛或阴虚胃热,火热循经上炎所致。若症见牙痛、口臭、其牙喜冷恶热。治宜清泻胃火,凉血止痛。方用清胃散。若牙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治以清胃滋阴止痛,方用玉女煎。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廿八。又名土疳、土疡、偷针、偷针眼、偷针窝。俗称包珍珠、挑针。多由风热或脾胃热毒所致。本病胞睑边缘生小疖,初起形如麦粒,微痒微肿,继而赤痛拒按。相当于今之麦粒肿。治宜祛风清热,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根据阴阳转化的观点,认为阴寒之证,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变生热象,有如冬寒转化为春温、夏暑。在病理变化中如寒证发展到寒极阶段,格阳于外,虚火浮动,出现阴盛格阳的假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