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法之一。治疗脾胃阳虚阴盛的方法。症见食不消化、呕吐清水、大便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常用理中丸、附子理中丸。
病证名。指内有积热,而又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吐血。《症因脉治》卷二:“外感吐血之因,内有积热,诸经火盛,外有风寒,束其肌表,血络热甚,不得外越,妄行上冲。”因风热者,兼见发热头痛,鼻干口燥,或有咳
道家称眼为银海。苏轼《雪后书北台壁》诗:“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故后世眼科专籍有用“银海”命名者,如《银海精微》、《银海指南》等。详眼条。
指病情从体质而变化。感受六淫邪气后,由于体质的特殊性,病理性质往往发生不同变化,如同样感受风寒邪气,阳热体质者往往从阳化热,而阴寒体质则易从阴化寒。《医宗金鑑》:“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脏气而化,故生病
病名。指房劳伤肾所致的虚咳。《医学入门·咳嗽》:“房劳伤肾,咳而腰背痛、寒热者,二陈芎归汤。”《不居集·咳嗽》:“房劳咳嗽。咳而发作寒热、引腰背痛,或喘满,此因房劳,大菟丝子丸主之。”参见咳嗽、肾经咳
出《本草衍义》。为建兰花之别名。详该条。
《医醇賸义》卷一方。黄芪、茯苓、牛膝各二钱,党参五钱,防风、白术、独活(酒炒)各一钱,炒鹿角胶一钱五分,甘草五分,大枣二枚,生姜三片。水煎服。治半身不遂,手足弛纵,食少神疲,不能步履属气虚者。
即按摩。参见摩娑条。
病证名。啮者,咬也。系指自咬其舌。《灵枢·口问》:“少阴气至则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颊,阳明气至则啮唇矣。”《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齿者,肾气之所生也,少阴之脉挟舌本,少阳之脉循于颊,阳明之脉,挟口环唇下
外治法之一。出《五十二病方》。外科用熏法有热气熏和烟熏两种,是借助药力和热力的作用,促使腠理疏通、气血流畅,达到消肿、止痛、止痒、祛风的目的。多用于肿疡初起、痔疾或皮肤病等。热气熏法:以药水煎沸于小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