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下横骨

下横骨

骨名。又名横骨盖骨。即耻骨上支。

猜你喜欢

  • 芎黄丸

    《杨氏家藏方》卷三方。川芎、大黄(用无灰酒煮)各二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温水送下。治风热壅盛,头昏目赤,大便艰难。

  • 角心

    见《青岛中草药手册》。为牛角之别名,详该条。

  • 羊婆奶

    见《本草纲目》。为南沙参之别名,详该条。

  • 如圣丸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胡黄连、炒芜荑、黄连各二两,使君子仁一两,麝香(另研)五分,干蝦蟆(酒熬膏)五枚。为末,用膏和丸,麻子大,二至三岁儿,每服五至七丸,三岁以上每服十至十五丸,不拘时人参煎汤送下。

  • 阴包

    经穴名。代号LR9。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厥阴肝经。位于大腿内侧,股骨内上踝上4寸,当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一说“在股内廉膝上三寸,横直阴市”(《针灸集成》)。布有股前皮神经及闭孔神经前支,深层外侧有股

  • 四等丸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方。炒大黄、诃子皮、槟榔、木香各等分。为细末,酒煮曲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食前生姜、橘皮煎汤送下。治妇人痃癖气,心腹冷痛,饮食不消。

  • 拘挛

    证名。出《素问·缪刺论》。一作痀挛。多因阴血本亏,复由风寒湿热之邪侵袭筋脉,或瘀血留滞所致。以四肢多见。其状牵引拘急,活动不能自如。《杂证会心录·挛症》:“拘挛属肝,肝主身之筋也。古书有风寒湿热血虚之

  • 产宝

    书名。①清·倪枝维撰,许琏校订。1卷。书成于1728年。本书论产后诸病的证治,并以生化汤为主方,化裁为若干方。收刊于《园医书六种》中。②指《经效产宝》,见该条。

  • 陷骨

    经穴别名。见《普济方》。即陷谷。见该条。

  • 引水上天河

    小儿推拿治疗方法之一。出《幼科铁镜》。用冷水滴儿大横纹处,两大指自大横纹推至曲池,同时用两手四指拍之,并口吹凉气送之。此法性凉,治热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