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不能食

不能食

证名。出《素问·评热病论》。指食欲减退,甚则不进饮食。《杂病源流犀烛·伤食不能食源流》:“不能食,脾胃俱虚病也。东垣云,脾胃旺,能食而肥;脾胃虚,不能食而瘦,此之谓也。故治之者必当知不食之故。由于脾胃之虚,急当补益,宜补中益气汤,而不可用诛伐,使元气愈虚,斯为要着;或补之不效,更当兼补其母,使火以生土,土自健运,宜八味丸二神丸;补母不效,更当兼顾其子,使金不窃母之气以自救,致脾胃益虚,则土自能保,宜茯苓人参桔梗甘草。惟审知脾胃中或有积滞,或有实火,或有寒痰,或有湿饮,而元气未衰,邪气方甚者,方可稍用消导,而仍以补益为主,宜异功散香砂枳术丸。其有挟郁者,开之,宜育气丸动气者,平之,宜异功散加木香沉香上焦湿热阻气者,开提之,宜枇杷叶苏子杏仁黄芩降香、土瓜蒌皮;胃伤恶食,络虚风动浮肿者,和解之,宜人参、檀香泥、新会皮、炒荷叶蒂、炒粳米;心营热入,胃汁全亏,不饥不食,假寐惊跳者,调摄之,宜鲜生地竹叶心、金银花火麻仁麦门冬、生知母;脾胃虚不能消化水谷,胸膈痞闷,腹胁膨胀,连年累月,食减嗜卧,口无味者,通快之,宜消谷丸腹中虚冷,不能食,食辄不消,羸弱生病者,温暖之,宜苍术丸时病后,胃气未和,知饥不纳者,调养之,宜茯神枣仁川石斛、知母、鲜莲子、鲜省头草,夫然后脾胃益快,自然进食矣。”《证治汇补》:“不能食,有虚有实,实则心下痞满口苦,宜消导。虚则倦怠面色痿黄,必心下软和,宜异功散加砂仁;有虚痰者,六君子汤。”热病后期,胃液受伤不能食而烦渴者,宜清胃养液,用竹叶石膏汤加减。参食减、不食条。

猜你喜欢

  • 不护场

    出《疡医准绳》卷二。见护场条。

  • 槐连灯

    见《河南中药手册》。为槐角之别名,详该条。

  • 紫丹参

    见《集验拔萃良方》。为丹参之处方名,详该条。

  • 耳前动脉

    手少阳经脉气所行之处。即颞浅动脉。位于耳前陷者中,以手按之,其动应指。耳前动脉处有和髎、耳门等穴。《灵枢·厥病》:“耳鸣,取耳前动脉。”《素问·三部九候论》:“上部人,耳前之动脉。”

  • 瞳神欹侧

    病证名。指瞳神歪斜的病证。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瞳仁不正、瞳神偏射、瞳欹。多因风热毒邪,或外伤等引起。证见“瞳神歪斜,或如杏仁桃核,三角半月”(《张氏医通》卷八)。常由黑睛破损,黄仁从破口迸出,或

  • 食癖

    病证名。癖疾之一。见《普济方》卷三百九十一。指食滞不化,积聚成癖,潜匿于右胁间者。其癖按之若无物,有时而痛,如觉有物,外症寒热如疟,多惊叫。宜以消食化癖为治。参见乳癖条。

  • 天生子

    见《滇南本草》。为无花果之别名,详该条。

  • 劳发

    证名。指元气不足,因劳累而发的寒热。《张氏医通·寒热》:“元气虚人,遇劳即发寒热,此元气下陷之故。或劳力而发寒热,腿缝中结核作痛,谓之劳发,俱宜补中益气汤。”参见气虚发热、阳虚发热、阴虚发热、劳热等条

  • 周杓(biāo 标)元

    【介绍】:见周魁条。

  • 烂喉痧方

    见《金匮翼》卷五。即锡类散,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