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二阳并病

二阳并病

病名。指太阳证未解而阳明证已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又《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伤寒全生集·伤寒合并病论》:“太阳阳明并病一证,若并未尽,仲景所谓太阳证不罢,面色赤,阳气怫郁在表,不得发越,烦躁短气是也。是传未尽,尚有表证,法当汗之,麻黄桂枝各半汤。若并之已尽,是为传过,仲景所谓太阳证罢,潮热,手足汗出,大便硬而谵语,法当下之,以承气汤。”《景岳全书·伤寒典》:“如太阳先病,发热头痛而后见目痛鼻干不眠等证者,此太阳并于阳明也。”《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二阳,谓太阳阳明并病也。汗不彻,谓邪在太阳发汗未彻又传阳明也。面赤,谓邪犹怫郁于太阳阳明之表未并阳明之府。宜大青龙汤解两经之热也。”《伤寒溯源集·并病证治第十六》:“二阳,太阳阳明也。并病者,谓太阳虽受邪,虽已传入阳明,而太阳仍未罢,两经俱病也。……两经之邪,有偏盛于太阳者,治法亦当以太阳为主,未可轻治阳明也。”“太阳证已罢,但有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等阳明胃实诸证,应以阳明为治而当下。”参见并病条。

猜你喜欢

  • 惊骇

    证名。出《素问·金匮真言论》。亦称惊。《医学心悟·惊悸恐》:“惊者,惊骇也。”《慎斋遗书·惊骇》:“惊骇之证,乃心肾不交之故也。”参见惊、喜惊条。

  • 浴儿法

    出《千金要方》卷五。洗浴婴儿,是为初生婴儿去除污秽,清洁皮肤,具有防止皮肤病和疮疖的作用。洗浴的水,前人用桃、槐、桑、梅、柳五枝煎成,临浴时,要选择在无风的地方,洗浴的时间要适可而止,注意脐带的干燥,

  • 泽廓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用自然界之物质现象命名者。见《银海精微》。又名兑廓、兑泽廓、关泉廓。①《证治准绳·杂病》:“兑正西方,络通下焦之府,脏配肾络。”②《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认为泽廓位附血轮(外眦下方

  • 水蛇头疔

    病名。出《治疔大全》。即水蛇头。证治见指疔条。

  • 辘轳展开

    证名。指瞳神散大。《银海精微》:“瞳人之大小随黄仁之展缩,黄仁展则瞳人小,黄仁缩则瞳人大,……肝受风而不展辘轳,则瞳人环圆也,随肝轮而缩,觉见瞳人大不收,号曰辘轳展开症。”治宜祛风涤痰,用僻巽绽子加减

  • 何西池

    【介绍】:见何梦瑶条。

  • 肝足厥阴经病证

    病证名。指足厥阴肝经经气异常所致的病症。《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仰,丈夫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为此诸病

  • 内经遗篇病释

    见世补斋医书条。

  • 泪窍

    见《血证论》卷二。即泪堂。详该条。

  • 少阴热化

    ①运气术语。为六气施化之一。少阴的热气加于受少阴(火)所克的阳明(金)而为热化。《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夫六气之用,各归不胜而为化……少阴热化,施于阳明。”②伤寒少阴病的病理变化。少阴病多阳气虚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