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位于腋窝中线,渊腋穴直上约1寸陷中。主治胁下支满,腰痛引腹,筋挛,阴气上缩等。斜刺0.3~0.5寸。
出《五十朋赋》。指怀孕之始。
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感受风温之邪所致的痉证《解儿难》:“风温咳嗽致痉者,用桑菊饮。”如伴有神昏谵语者,兼用芳香开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类。
书名。3卷。清·汪琥撰。约刊于17世纪。本书根据《痘疹金镜录》予以补充修订而成。
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谓视正直之物呈歪斜状。《审视瑶函》:“此症谓物之正者,而反视为歪斜也。乃内之阴阳偏胜,神光欲散之候,……久而失治,内障成矣。”亦有视斜反为正者,又称视斜反正。参见目妄见、视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狗肝菜之别名,详该条。
丛书。明·谈志远辑。包括万全《痘疹碎金赋》1卷,万全《痘疹心法》12卷及《痘疹玉髓》2卷(撰人不详,又名《毓麟芝室玉髓摘要》,卷下又名《毓麟芝室痘疹玉髓图像注解》)。现存1610年彭瑞吾重刊本。
病证名。见《傅青主女科》。指经水未行之前一二日,出现腹痛吐血。乃肝气不顺上逆所致,因血随气为行止,气安则血安,气动则血动。治宜顺气平肝兼行纳气之法。用顺经汤(当归、熟地、白芍、丹皮、茯苓、沙参、黑芥穗
病证名,又名小儿肿病。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皮肤,引起头面目窠、四肢腹部以及全身浮肿的病证。《儒门事亲》:“小儿通身浮肿,是水气肿也。”临床多见于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肿
见《江西中药》。为仙茅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