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滇南本草》。为木蝴蝶之别名,详该条。
用药法则。指补益或治疗下部病证的方药,原则上宜使用气味厚而效果快的急剂。如肾阳不足,阳痿精滑之症,用附子、肉桂等峻补肾阳。《素问·至真要大论》:“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适其至所,此之谓也。
出《丹溪心法》。阳气偏盛,呈现病理性的机能亢进,导致各种火症。如:①由于阴液不足,阳气偏盛引起的目赤、咽痛、牙龈肿痛等虚火上炎证候。②五志、七情过极,出现阳亢或气郁化火的肝火、胆火、胃火、心火等证候。
医案著作。4卷。清·顾金寿撰于1822年。所辑医案以内科杂病为主,每案记载从发病至病愈的全过程。顾氏治法比较灵活,能随证而变;案末以问难形式,详析病因、病理和方治。
《圣济总录》卷七十一方。川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炒茴香、炮附子、肉苁蓉(酒浸)各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腹温酒送下。治久积贲豚气,时攻膀胱切痛。
病名。出《五十二病方》。即肛边有漏孔,漏管弯曲,便后出血的病症。相当于肛漏。又《圣济总录》卷一四一描写牝痔症状为:“肛边生疮而出血也。”
养生类著作。明·万密斋撰。5卷,收入《万密斋医学全书》。本书综合前人对于养生的知识,提出寡欲、慎动、法时、却疾为养生四要,如谓:“寡欲者,谓坚忍其性也。”“坚忍其性,则不坏其根矣。”“慎动者,谓保定其
见金匮要略编注条。
见《本草从新》。为明党参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见《丹溪心法·嗳气》。指气从胃中上逆,冒出有声之症。其声沉长,不似呃逆之声短促。常伴见胃脘饱胀。多因脾胃虚弱,胃气不和,或挟气、食、痰、火,使胃气上逆所致。也有因肺气不降而嗳者。治宜和胃降逆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