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皮肤病》。为秦皮之别名,详该条。
【生卒】:十七世纪下半至十八世纪上半【介绍】:清代医家。字逊玉。山东宁阳人。长于痘疹。自称其家远祖承聂久吾之教,祖传人痘接种术数代。他继承父教,临诊治疗痘疹病例近万人,用数年功夫专研种痘术,晚年编撰成
【介绍】:晋代医家。好仙释,后学医,医术高明。撰有《议论备豫方》一书。已佚。
指经期排出的血量。一般总量约为50~100毫升左右。由于个人的体质、年龄、气候、地区和生活条件等不同,经量有时略有增减,均属正常的生理范畴。如有病理变化,血量过多或过少,均属病态。参见月经过多,月经过
病证名。因寄生虫(如囊虫等)引起的痫证。《本草纲目》:“胃寒,虫上诸证,危恶与痫相似,用白芜荑,干漆烧存性等分为末,米饮调服。”
症名。《审视瑶函》:“此症乃目之白睛忽变青兰色也。”即白睛青蓝,详该条。
书名。22卷。清·魏荔彤释义。成书于1720年。魏氏注解《金匮要略》,在汲取前人精义的同时,颇多个人发挥。并对所论病证的病机和治法,分析较详。但在释义中,间或杂有附会、不经之论。
出《素问·刺禁论》。其义有二:①谓肝气主升。根据左升右降的理论,故肝的行气部位在左。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肝之为脏……其治在左。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②《素问》原文“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
即肝火的实证。参肝火、肝火上炎各条。
证名。指腹部肌肉或腹皮胀急。《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民病腠理热,血暴溢,疟,心腹满热,胪胀,甚则胕肿。”《类经·运气类》:“胪,皮也。一曰腹前曰胪。”参见腹胀、肿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