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大椎

大椎

经穴名。代号DU14出《素问·气府论》。《肘后备急方》作大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大。别名百劳上杼。属督脉。手、足三阳、督脉之会。位于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约与肩平高。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及第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颈横动脉分支。主治发热疟疾中暑感冒癫狂癫痫骨蒸潮热盗汗咳喘脊背强急,项强;以及肺结核,支气管炎等。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猜你喜欢

  • 星月聚散

    病证名。见清·佚名《眼科统秘》。即聚开障。详该条。

  • 胃仓

    经穴名。代号BL50。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肋下动、静脉后支。主治胃脘痛,

  • 直石

    出《吴普本草》。为长石之别名,详该条。

  • 劳伤吐血

    病证名。指因劳力过度,肺胃络脉损伤所致的吐血。《金匮翼·诸血统论》:“劳伤吐血者,经所谓用力太过,则络脉伤是也。盖络脉之血随经上下,往来不休,若络脉有伤损之处,其血因得渗漏而出矣。”《血证论》卷二:“

  • 尿石二号

    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遵义医学院)。金钱草30克,石韦、萹蓄、车前子(包煎)各15克,瞿麦、栀子各12克,大黄(后下)、滑石各9克。木通、甘草梢各6克。水煎服。功能清利湿热,消石通淋。治湿热型尿

  • 黄苔

    主里热证。黄色越深,表示邪热越重。微黄薄苔,为外感风热。黄厚干燥,为胃热伤津,若老黄而燥裂,则属热极。黄而厚腻,为脾胃湿热或肠胃积滞。舌质淡、苔微黄而润,则属脾虚有湿。色黄而淡润的厚苔是浊苔,多属湿滞

  • 音嘶

    病证名。出《灵枢·玉版》。又名声嘶、声喝、声散、声破。为多种咽喉疾患主要症状之一。系指说话声嘶不清,声出不彰。多由肺气闭郁,气道壅遏;或肺肾阴亏,咽喉失养;或由气滞肝郁,气滞血瘀;或痰火湿浊上蒸;或气

  • 风晕

    病证名。《东医宝鉴·外形篇》:“风晕,伤风眩晕,恶风自汗,或素有头风而发作。宜川芎散、芎散。”参见眩晕、伤风眩晕条。

  • 赤施

    病名。出《灵枢·痈疽篇》卷九。《疡科准绳》卷四:“赤施即股阴疽。”证治参见附骨疽条。

  • 蜡目

    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蜡目者,是蝇蛆目眥成疮,故谓之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