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寒痰

寒痰

痰证之一。①一名虚痰。《医学入门》卷五:“聚于肾,多足膝酸软,腰背强痛,肢节冷痹骨痛,名曰寒痰,又名虚痰。”“寒痰因形寒饮冷,色深青黑如灰,善唾,或喘,轻者五积散藿香正气散;重者温中化痰丸、古半硫丸。”参见虚痰条。②一名冷痰。《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若由于外感而生者,……二曰寒痰,即冷痰也。骨痹四肢不举,气刺痛,无烦热,凝结清冷,宜温中化痰丸,温胃化痰丸。”参冷痰条。③指痰聚于肾的病症。《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兹即痰之在一身者言之,……在肾曰寒痰,其色有黑点,吐出多稀,多小便急痛,足寒逆,心恐怖,脉必沉,宜胡椒理中丸,或加星、半。此痰之由于五脏者也。”又名肾经寒痰。参见该条。④指素有痰疾,又感寒冷不节之气而喘咯咳唾者。《泰定养生主论》:“寒痰者,因冲冒风凉不节之气而然也,……此皆素抱痰疾者,因风寒气热味,而喘咯咳唾,非别有此五种之痰。”参见痰证条。

猜你喜欢

  • 犬齿

    又名虎牙。即今之单尖牙。

  • 奇胎

    见朱振声《妇女病续集》。多指胎儿畸型。

  • 方通草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通草之处方名,详该条。

  • 如宜方

    方书名。2卷。元·艾元英撰。撰年不详。卷1将病证等内容分为17类,包括头痛、咽喉、诸气、腰痛、心恙、补益、消渴、痈疽、肿病、脚气、失血、大便、小便、疮疥、妇人、小儿、杂病,每类均简述证候及其应用的方剂

  • 神仙驱毒一扫丹

    《疡医大全》卷八方。雄黄、朱砂各二钱,牛黄、麝香各二分。为细末,猪胆汁调敷患处。治痈疽发背,无名肿毒,赤紫丹瘤,缠喉风初起。

  • 刘词

    【介绍】:宋代人。著有《混俗颐生录》二卷,已佚。

  • 开璇玑

    小儿推拿方法。出清·杨光斗《幼科集要》。用两手大指蘸姜葱热汁,在病儿胸前左右横推至两乳上,共三百六十一次。再从心坎处分推至胁肋六十四次,从心坎推下脐腹六十四次,用右手掌心合儿脐上,左右推挪各六十四次,

  • 腐皮遮睛

    病证名。清·严景芬《目科捷经》卷二:“目睛上覆盖一层如豆腐皮,然不疼不痒,其皮干硬无津,极厚,……点药不化,服药无力。”类今之结膜实质性干燥症。

  • 倒开花

    即经断复来。详该条。

  • 颧髎

    经穴名。代号SI18。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权髎。别名兑骨。属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太阳之会。位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布有面神经,眶下神经,面横动,静脉。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