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急惊风

急惊风

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惊风的一种证型。急惊风形成的因素很多,有因偶然受外界的各种强烈刺激引起;有因心肝火盛,外感寒郁闭,不得宣泄所形成;也有由于饮食不节,脾胃停痰,郁而化热,以致痰热相蒸,窍道不通,发为抽搐。临床以发病急聚,且具有惊、风、痰、热四证为特征。明·丁凤《医方集宜》描述其典型症状及其形成机制为“急惊之症,其发猛恶,忽然牙关紧急,壮热涎潮,窜视反张,抽搦摇头,口中热气颊赤唇红,纹青脉数,小便涩黄,盖因内有积热,外受风寒,心受热而积惊,肝生风而发搐,以致痰涎壅塞,口噤无知……。”故心肝蓄热,脾肺停痰,风热壅闭,窍道不通为本证的主要病机。急惊发作,须急用重掐手法,掐人中印堂合谷涌泉,亦可针刺人中、合谷、内关牙关紧闭加承浆下关中冲,以三棱针速刺出血。同时用嚏惊散(生半夏皂角),吹鼻取嚏,并用开关散(蜈蚣僵蚕南星麝香、皂角)调以姜汁,或乌梅擦牙开关。随即灌服苏合香丸至宝丹,以助开窍醒神。再按惊、风、痰、热四证,以镇痉熄风,涤痰泄火为治,急则治标。但在痰火稍降,就应调其气血,否则每因过用寒凉,易成慢惊等证。临床上当抽搐缓解,则应用琥珀抱龙丸治之,以清热镇惊,并益气和中。若脾虚生痰者,则用清心涤痰汤(《医宗金鉴》:竹茹橘皮、半夏、茯苓枳实甘草、麦冬、枣仁人参菖蒲、南星、黄连)。

猜你喜欢

  • 鬼宫

    十三鬼穴之一。出《备急千金要方》。即水沟。

  • 补上治上制以缓

    用药法则。指补益或治疗上部病证的方药,原则上宜使用气味薄,轻清上浮的缓剂。如外感风热的咽痛、失音,用开提肺气,利咽清膈的桔梗甘草汤。《素问·至真要大论》:“补上治上,制以缓,……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

  • 更年安

    研制方。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熟地黄、何首乌、泽泻、茯苓、玄参、五味子、麦冬、珍珠母、牡丹皮、浮小麦、夜交藤、磁石等。片剂,每片0.3克,每服六片,一日二至三次。功能滋阴清热,除烦安神。治

  • 清咽复脉汤

    《疫喉浅论》卷下方。西洋参、牡蛎、炙鳖甲、龟板、生地黄、炙甘草、白芍药、火麻仁、阿胶、玄参、麦门冬、天门冬、鸡子黄、童便。水煎去渣,入阿胶烊化,再入鸡子黄搅和,最后冲童便一大蛊服。治疫喉腐烂,痧透热留

  • 泻火熄风

    熄风法之一。治疗实热证热极生风的方法。热性病表现高热、手足抽搐、两目上翻、项强,甚则角弓反张、神志昏迷,舌红苔黄、脉弦数,可用钩藤、地龙、全蝎、蜈蚣、生石决明、石膏、黄连、大青叶等药。

  • 潮湿虫

    见《中药志》。为鼠妇之别名,详该条。

  • 十八喉风

    病证名。见《外科正宗》卷二。古人按喉病见症之不同把喉证归纳为十八种临床类型,称为十八喉风。《喉科秘旨》分喉风为十二证:《喉科指掌》分为十六证;《重楼玉钥》分为三十六种喉风。详见喉风及有关各条。

  • 草苏

    苏,草叶;草苏指以叶入药的植物类药。《素问·移精变气论》:“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

  • 王湜

    【介绍】:见刘昉条。

  • 牡疝

    古病名。疝的一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牡疝在鬲下,上连肺,病得之内。”详疝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