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漏汗

漏汗

证名。指汗出如水,漏泄不止。又作灌汗。多因发汗太过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后人据此称之为漏汗。《脉经》卷六:“肺脉……其濡而散者,当病漏汗(漏,一作灌)。”漏汗水止,可导致阳气伤亡,津液耗损,出现小便短少,四肢拘急,屈伸不利,甚至筋惕肉瞤,身振振欲擗地等症。治以温经复阳为主,可用桂枝加附子汤真武汤等方。参见灌汗条。

猜你喜欢

  • 白痛

    证名。即白眼痛。《审视瑶函》卷三:“白眼痛有表里等症,或疼极而痛,从外走内者,宜温之散之;有不红肿而涩痛者,火伏气分,泻白散为主;有白珠变青蓝色,乃郁邪蒸逼,走散珠中,亟宜调气以养之。”详白眼痛条。

  • 下格

    病名。指大便数旬不通,时呕而食不进者。《医钞类编》卷十五:“大便二三旬不行,时时作呕,饮食不进,虽少与汤水,呕吐愈加,此为下格。盖下既不通必反于上。……宜调胃承气,热饮,顿下宿结及溏粪胶粘恶物,则呕吐

  • 混元母

    即胞衣。详该条。

  • 红演疔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二。即红丝疔。见该条。

  • 产后汗血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因产后阴气大虚,血气伤动所致。症见产后汗出如血。治宜大补血分。方用圣愈汤加阿胶,或用单方刺猬皮散(刺猬皮烧灰每服二、三钱,米饮调下,或用肉煮食者更佳)。

  • 肝善

    五善之一。身体轻便,心静不烦,指甲红活,起坐安宁者为肝善(见《外科正宗》)。

  • 肾死脏

    肾脏真气已绝的脉象。肾脉当沉而反躁动,轻按之坚实,重按之乱如转丸,尺部更为明显。《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 足胻肿

    证名。指足及小腿浮肿。《素问·脉要精微论》:“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耎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胻肿,若水状也。胻,与胫同。参见胫肿、脚肿、水肿各条。

  • 鸡头米

    见《中药材手册》。为芡实之别名,详该条。

  • 戈维城

    【介绍】:明代医家。字存桔。姑苏(今江苏苏州)人。对伤寒学有一定研究,著有《伤寒补天石》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