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疔疮走黄

疔疮走黄

病证名。出《仙传外科集验方》卷六。又名癀走。指疔毒迅速走散入于血分,全身出现高热神昏等症者。多因患疔毒时,正气内虚,或因热毒炽盛,失于调治,使疔毒散入血分,内攻脏腑所致。证见疮顶黑陷,无脓,肿势散漫,迅速向四周扩散,并伴寒热头疼,胸闷烦躁恶心呕吐,舌硬口干便秘或腹泻,舌绛苔黄,脉洪数或弦滑。重症可见神昏谵语,痉厥。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内服五味消毒饮,热盛服黄连解毒汤加生大黄,重证服***地黄汤解毒大青汤。若昏愦服七星剑汤、疔毒复生汤外治疔疮。预防应提高抵抗力,及时正确治疗疔疮,尤其是面部疔疮切忌挤压。相当败血症。

猜你喜欢

  • 妒头疮

    病证名。指头生小疮,浸淫瘙痒,黄膏出不生痂,连年不愈者。用苦参汤浸纱布塌疮上。

  • 手太阳标本

    六经标本之一。《灵枢·卫气》:“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马莳注:“手太阳小肠经之本,在手外踝之后,疑养老穴,标在命门之上一寸,疑是督脉经命门上十三椎悬枢。”

  • 临产冷汗不止

    病证名。《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妇临盆出冷汗不止者,坐草仓卒,由惊气入心,汗为心液。或努力太过、气虚不能固表,或腰腹痛久,逼迫阴血,腠理开张,故汗出不止也。不可用苓、芪、术等固表实卫之药,阻塞胎气,以

  • 土疳

    病名。《证治准绳·杂病》:“土疳证谓睥上生毒,俗呼偷针眼是也。”即针眼。详该条。

  • 妙香丸

    《苏沈良方》卷十方。朱砂一两,牛黄、冰片、麝香各一分,金箔十四片,粉霜、铅粉各一钱,蜡二两,巴豆一百二十个。为细末,制丸,弹子大,每服三至十丸,夜半后入冰片,米汤送下。治小儿正虚夹积,潮热寒热,脘腹胀

  • 微热

    证名。指发热不甚的症状。可见于多种病症。①阳明里实证的一种热型。《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②指阴虚血虚

  • 妊娠水气成臌

    病名。《陈素庵妇科补解》:“妇人受孕数月,或寒气客于肠胃,或水饮停于胸腹,致伤冲任二经血脉。四肢浮肿,腹臌胀大,弹之空空然有声、重按则肌肤凹陷,移时乃平,久则胸满气喘、胃纳不思,病将成蛊,胎气通窄不安

  • 疝瘕

    病名。《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又名瘕疝、蛊。因风邪化热传于下焦,与湿相合而致,其症小腹部热痛,溺窍流出白色粘液,宜用五苓散之类。因风寒与腹内气血相结而致。症为腹皮隆起,推之可移

  • 风热嗽

    病证名。见《类证治裁·咳嗽》。指风热犯肺,肺失清肃所致的咳嗽。症见咳嗽痰稠,身热,汗出恶风,口干咽痛,鼻流黄涕,苔薄,脉浮数等。治宜疏风清热,宣通肺气。用桑菊饮、银翘散等方。参见咳嗽条。本症类似急性上

  • 接骨藤

    ①见《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外科》,为买麻藤之别名。②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蘡薁之别名。各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