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胸胁痛

胸胁痛

证名。出《素问·刺热论》。多见于少阳病及肝胆疾患。·《诸病源候论·胸胁痛候》:“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虚,为寒气所乘故也。……此三经三支脉,并循行胸胁邪气乘于胸胁,故伤其经脉,邪气之与正气交击,故令胸胁相引而急痛也。”《济生拔粹·此事难知》:“少阳证,胸胁痛,往来寒热而呕,或咳而耳聋,脉尺寸俱弦,忌发汗,忌利小便,忌过大便,故名三禁。汤宜和解小柴胡汤主之。”本症实证居多。可由气机郁滞,痰饮瘀血所致。《景岳全书·胁痛》:“暴怒伤肝气逆胀满,胸胁疼痛者,宜解肝煎。”“气滞胸胁痛而兼喘者,宜分气紫苏饮。”“痰饮停伏,胸胁疼痛者,导痰汤加白芥子。”《丹溪心法·胁痛》:“气郁而胸胁痛者,看其脉沉涩,当作郁治。痛而不得伸舒者,蜜丸龙荟丸最快。”《医林绳墨·六郁》:“血郁者,胸胁作痛,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亦芤数。”胸胁痛也可见于内伤虚损。《金匮翼》卷六:“肾气虚弱,羸怯之人,胸胁之间,多有隐隐微痛,此肾虚不能纳气气虚不能生血之故。……宜用熟地破故纸之类补肾阿胶、芎、归之类和血。”参见胸痛、胁痛条。

猜你喜欢

  • 翰林医学

    宋代医官职称。隶属于翰林医官院。官阶从九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 草荄

    荄,草根。草荄指以根入药的植物类药,见《素问·移精变气论》。

  • 夜光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攒竹,见该条。

  • 形脏

    出《素问·三部九候论》。①指藏有形之物的胃、小肠、大肠、膀胱四个腑(《素问灵枢集注》)。②指头角、耳目、口齿、胸中四处(《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

  • 气包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赤皰之别名,详该条。

  • 瞑眩

    指头目昏花,胸中烦闷的症象。《尚书·说命》:“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孔颖达疏:“瞑眩者,令人愤闷之意也。”

  • 明堂

    ①望诊部位,指鼻。《灵枢·五色》:“明堂者,鼻也。”亦特指鼻准头,《东医宝鉴》卷一:“山根之下曰鼻准,即明堂也。”②针灸模型表明腧穴的志点。故人体经脉孔穴图,旧称明堂图或明堂孔穴图。《医说》:“今医家

  • 龚信

    【介绍】:明代医家。字瑞芝。江西金谿人。以医术起家,在当地闻名,曾任职太医院。著撰《古今医鉴》,由其子廷贤编续而成。

  • 吊茄子

    即子宫脱垂之俗名。详子宫脱垂条。

  • 寒湿霍乱

    病名。见《霍乱论·病情篇》。多因脾胃素虚,中阳不振,寒湿内盛所致。发于秋后者较多。亦有因暑夏贪凉,过吞生冷而致者。证见腹痛吐泻,吐利清水,或如米泔水,不甚秽臭,口和不渴,四肢清凉等。临床表现有寒偏胜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