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血翳包睛

血翳包睛

眼科病证。见《银海精微》。又名彩云捧日。多系肝肺风热壅盛,心火内炽瘀血凝滞所致。常并发于椒疮,由赤膜下垂演变而来。本症“眼中赤涩,肿痛泪出,渐有赤脉通睛,常时举发,久则发筋结厚,遮满乌睛,如赤肉之相,故名曰血翳包睛。”(《银海精微》)。治宜清热祛风凉血散瘀,可选用菊花通圣散破血红花散加减。外点石燕丹。参见赤膜下垂条。

猜你喜欢

  • 背包生

    指产儿脐带绕颈。《张氏医通》卷十:“儿出胞转身时,偶然脐肠盘于项上,牵系不能即下者,俗名背包生。亦宜推入,轻轻拨去,然后用力。”详碍产条。

  • 痒风

    病名。一种全身瘙痒性皮肤病。《外科证治全书》卷四:“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由风、湿、热蕴于肌肤,不得疏泄所致;或血虚肝旺,生风化燥,肌肤失养而得。临症皮肤无原发疹。遍身瘙痒,夜间尤甚,常搔抓

  • 杼骨

    骨名。出《灵枢·背腧》。又名膂骨。即第一胸椎棘突。

  • 杨大均

    【生卒】:十二世纪【介绍】:北宋医家,蔡州(今河南汝南)人。精通医学,据称能默诵《素问》、《本草》、《千金方》等,为人治病不受酬谢。宣和年间(1119~1125年)道教盛行,隐居山中为道士。

  • 寿台骨

    骨名。指颞骨的乳突。《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寿台骨,即完骨,在耳后。”

  • 首如裹

    指头如物裹、头面胀壅昏重的症象。多因湿邪壅遏清阳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类经》卷十三:“湿在上则首如裹,谓若以物蒙裹然者,凡人行瘴雾之中及酒多之后,觉胀壅颈面,即其状也。”参

  • 许澄

    【生卒】:六世纪【介绍】:隋代医生。高阳(今河北高阳东)人。得父许奭之传,历尚药典御、谏议大夫等。父子以医术均闻名于当时。撰有《备急单要方》三卷。

  • 暑风散

    《揣摩有得集》方。款冬花(蜜炙)一钱五分,当归、玉竹(蜜炙)、枇杷叶各一钱,贝母、生甘草、天竺黄各五分,***、蔻仁末、橘红各三分,胆南星一分。加藕节一寸,水煎服。治小儿夏月风火咳嗽,唇焦口干,发烧,昏

  • 地冻风

    见《中药志》。为龙牙草根之别名,详该条。

  • 三水

    三阴,脾。《素问·示从容论》:“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二火即二阳(胃),三水即三阴(脾)。一说二火指心与肺,三水指肝、脾、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