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新修本草》。为槐耳之别名,详该条。
见《福建民间草药》。即狗尾草,详该条。
病名。《咽喉脉证通论》:“此症因劳心过度,血衰火盛所致。其状喉间红筋红瘭,或帝丁两旁微有疙瘩,一起即觉,非弱证喉癣可比,时作寒热,若食热毒之物而起,不作寒热,于此为别。”用凉血地黄汤(生地、黄芩、丹皮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廿八。即针眼。《证治准绳·杂病》:“视其背上即有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眼时即瘥,故名偷针,实解太阳经结热也。”详针眼条。
《外科全生集》卷四方。乌梅肉一钱,轻粉五分。同研,不见粉亮为度,如硬则用唾液润之,不可用水,研至成膏,按患口大小,作薄饼数个,以贴毒根,外用膏掩,日易一次,待毒根不痛,落下乃止。治毒根凸起。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即继病。详该条。
【介绍】:见凌德条。
出《素问·缪刺论》。指足的第五趾。
见脉诀启悟注释条。
书名。清·汪昂撰。刊于1694年。系《本草备要》与《医方集解》的合刊本。各见本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