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谟
【生卒】:1486~1700
【介绍】:
明代医家。字廷采。祁门(今安徽祁门)人。长于本草,晚年曾以七年功夫,五次易稿,编成《本草蒙荃》一书,用对语体裁对药物产地、性味、采集、储藏、辨别、使用方法等方面,作了简明介绍,便于初学。
【生卒】:1486~1700
【介绍】:
明代医家。字廷采。祁门(今安徽祁门)人。长于本草,晚年曾以七年功夫,五次易稿,编成《本草蒙荃》一书,用对语体裁对药物产地、性味、采集、储藏、辨别、使用方法等方面,作了简明介绍,便于初学。
古代下胎毒法之一。取淡豆豉煎为浓汁,频频喂服,适宜于胎禀怯弱,体质不强,而有胎毒内蕴的婴儿。
出《广嗣纪要·择配篇》。五不女之一。即角。详五不女条。
【生卒】:十六世纪初【介绍】:明代针灸学家。字梅孤。鄞县(今浙江宁波)人。通天文、乐律、兵法。嘉靖间考中武举。晚年专门研究医学,尤其精于针灸。为探索针灸学的渊源和要旨,根据《内经》、《难经》摘编成《针
即醋心。《齐民要术·作酢法》:“酢,今醋也。”详醋心、吐酸条。
脉象之一。又称极脉。脉来急速,较数脉尤甚,成人一息七、八至。《脉诀汇辨》:“六至以上,脉有两称,或名曰疾,或名曰极,总是急速之脉,数之甚者也。”主阳极阴竭,元气将脱。见于急性热病,虚损劳伤者,多是危重
为小儿生理特点之一。纯阳,含有小儿生长发育旺盛的意义。《颅囟经》:“三岁以内,呼为纯阳。”《小儿药证直诀》提出“小儿纯阳,无烦益火”。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亦谓:“小儿纯阳之体,最宜清凉”。认为小儿体禀
可因情志之火内发,或因六淫内郁化火,或过食辛热,过服温补而致。症见心中烦热,焦躁失眠,口舌糜烂疼痛,口渴,舌红,脉数,甚则烁伤肺阴而见咯血、衄血等。治宜清心泻火,或兼凉血。
见《贵州民间药物》。为花蝴蝶根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清代医家。字贞颐,号穆如。江苏武进人。1819年(嘉庆乙卯)举人,精于医,先宗名医周慎斋(之干)之学,后又宗张璐,长于辨证,用药则兼取金元四家之法。选刘若金所撰《本草述》一书中的精华辑成《本
病证名。见清·王实颖《广嗣五种备要》。多因产后失血,肝血不足或情志不遂所致。症见胸膈不舒,多怒等。治宜生化汤去桃仁加木香末二分。若轻产重气,偏用香附、乌药、枳壳之类,则元气反损,满闷益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