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药材>鹿药

鹿药

《全国中草药汇编》:鹿药

药材名称鹿药

拼音Lù Yào

别名偏头七、山糜子、磨盘七、盘龙七螃蟹七、土飞七、小鹿药

来源百合科鹿药属植物鹿药Smilacina japonica A. Gray,以根状茎入药。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性味甘、苦,温。

功能主治祛风止痛,活血消肿。用于风湿骨痛,神经性头痛;外用治乳腺炎,痈疖肿毒,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2~3钱,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鹿药

药材名称鹿药

拼音Lù Yào

别名九层楼、盘龙七(《贵州民间药物》),偏头七、螃蟹七、白窝儿七狮子七(《陕西中草药》),山糜子(《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出处《千金·食治》

来源百合科植物鹿药根茎。春、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40厘米。根茎横卧,肉质肥厚,有多数须根。茎单生,直立,有粗毛,下部有鳞片。叶互生,着生于茎的上半部,通常5~7(9)片,卵状椭圆形或广椭圆形,长8~16厘米,宽6~7厘米,先端尖,基部圆形,边缘及两面密被粗毛;具短柄。圆锥花序顶生;花小,白色;花被片6,椭圆形;雄蕊6;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1颗。浆果球形。初绿色,有紫斑,成熟时黄色或淡黄色。花期夏季。

生境分部生于林下及山坡阴处。分布我国西南、西北、东北和华北等地。

性味甘苦,温。

①《开宝本草》:"甘,温,无毒。"

②《陕西中草药》:"甘微辛,温。"

功能主治补气益肾,祛风除湿,活血调经。治痨伤,阳痿,偏、正头痛,风湿疼痛,跌打损伤,乳痈,月经不调。

①《开宝本草》:"主风血,去诸冷,浸酒服之。"

②《贵州民间药物》:"治痨伤,痈毒。"

③《陕西中草药》:"祛风镇痛,补气血,壮筋骨。治头痛,偏头痛,风湿疼痛,月经不调,痨伤。"

④《西藏常用中草药》:"壮阳益肾,活血祛瘀,除风湿疼痛,治阳萎,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烫热熨患部。

复方①治头痛,偏头痛:偏头七、当归川芎升麻连翘各二钱。水煎,饭后服。(《陕西中草药》)

②跌打损伤,无名肿毒:偏头七,捣烂敷患处。(《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③治痨伤:盘龙七五钱至一两。泡酒服。

④治瘩背:盘龙七一钱半,刺老包、红岩百合各一钱,鲜百味连、天南星各八分,同捣绒,拌鸡蛋一个,用布包在疮上。

⑤治乳痈:鲜盘龙七、青菜叶各一两,共捣细,用布包好,放在开水里烫热后,取出熨乳部。(③方以下出《贵州民间药物》)

⑥治月经不调:偏头七四至五钱,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各家论述《本草经疏》:"鹿药,甘能益血,甘能入脾,甘温益阳气,故能主风血去诸冷而益老起阳也。当与黄精、萎蕤、枸杞之类同科。气味和平,性本无毒,补益之外。别无治疗。"

备注同属植物鄂西鹿药其花被结合成高脚碟形。根茎也同供药用。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鹿药

药材名称鹿药

拼音Lù Yào

英文名Root and rhizome of Japanese False Solomonseal

别名九层楼、盘龙七、偏头七、螃蟹七、白窝儿七狮子七、山糜子

出处出自《千金.食治》

来源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鹿药及管花鹿药的根茎及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milacina japonica A. Gray [S.japonica A. Gray var.mandshurica Maxim.] 2.Smilacina henryi (Baker)Wang et Tang[Oligobotrya henryi Baker]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1.鹿药,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茎横走,多少圆柱状,直径6-10mm,有时具膨大结节。茎中部以上具粗伏毛。叶互生,4-9枚;叶柄长3-15mm;叶片纸质,卵状椭圆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长6-13cm,宽3-7cm,先端近短渐尖,基部圆形,两面疏被粗毛或近无毛。圆锥花序长3-6cm,具粗短毛;花单生,花梗长2-6mm,花被片6,分离或仅基部稍合生 ,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约3mm,白色;雄蕊6,花丝基部贴生于花被片上,花药小;子房3室,花柱与子房近等长,柱头几不裂。浆果近球形,直径5-6mm,熟时红色,具1-2颗种子。花期5-6月,果期8-9月。

2.管花鹿药,多年生草本,植株高50-80cm。根茎直径1-2cm。茎中部以上具短硬毛或微硬毛,少有无毛。叶互生,具短柄或几无柄;叶片椭圆形、卵形或长圆形,长9-22cm,宽3.5-11cm,先端渐尖或具短尖,两面具伏毛或近无毛。花多少偏于轴的一侧,通常排成总状花序,有时基部具1-2个分枝或具多个分枝而成圆锥花序,花序长3-7cm,具毛;花梗长1.5-5mm,具毛;花被高脚碟状,筒部长6-10mm,裂片6,开展,长2-3mm;雄蕊6,生于花被筒喉部,花丝极短,花药长约0.7mm;子房3室,花柱稍长于子房,柱头3裂。浆果球形,直径7-9mm,熟时红色,具2-4颗种子。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林下荫湿处或岩缝中。 2.生于海拔1300-4000m的林下、灌丛下、水旁湿地或林缘。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和贵州。 2.分布于西南、及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西藏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干燥根茎略呈结节状,稍扁,长6-15cm,直径0.5-1cm。表面棕色至棕褐色,具皱纹,先端有一至数个茎基或芽基,周围密生多数须根。质较硬,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甜、微辛。以根茎粗壮、断面白色、粉性足者为佳。

化学成分鹿药含异鼠李素-3-O-半乳糖甙(isorhamnetin-3-O-galactoside)。

性味甘苦;温

归经肝;肾经

功能主治补肾壮阳;活血祛瘀;祛风止痛。主肾虚阳痿;月经不调;偏、正头痛;风湿痹痛;痈肿疮毒;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烫热熨。

复方①治头痛,偏头痛:偏头七、当归川芎升麻连翘各二钱。水煎,饭后服。(《陕西中草药》)②跌打损伤,无名肿毒:偏头七,捣烂敷患处。(《陕甘宁青中草药选》)③治痔伤:盘龙七五钱至一两,泡酒服。④治瘩背:盘龙七一钱半,刺老包,红岩百合各一钱,鲜百味连、天南星各八分,同捣绒,拌鸡蛋一,个,用布包在疮上。⑤治乳痈:鲜盘龙七、青菜叶各一两,共捣细,用布包好,放在开水里烫热后,取出熨乳部。(③方以下出《贵州民间药物》)⑥治月经不调:偏头七四至五钱,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各家论述1.《本草经疏》:鹿药,甘能益血,甘能入脾,甘温益阳气,故能主风血去诸冷而益老起阳也。当与黄精、萎蕤、枸杞之类同科。气味和平,性本无毒,补益之外,别无治疗。

2.《开宝本草》:主风血,去诸冷,浸酒服之。

3.《贵卅民间药物》:治痨伤,痈毒。

4.《陕西中草药》:祛风镇痛,补气血,壮筋骨。洽头痛,偏头痛,风湿疼痛,月经不调,痨伤。

5.《西藏常用中草药》:壮阳益肾,活血法瘀,除风湿疼痛,洽阳萎,跌打损伤。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龙骨莲

    《中药大辞典》:龙骨莲药材名称龙骨莲拼音Lónɡ Gǔ Lián别名水龙骨、子母莲、野藕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睡莲科植物龙骨莲的根茎。全年可采。原形态多年生水生草本。根茎横卧,

  • 大避债蛾

    药材名称大避债蛾拼音Dà Bì Zhài é英文名big bagworm moths别名皮虫、大蓑蛾、昂吊虫、袋蛾、袋子虫、吊袋蛾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蓑蛾科(避债蛾科)动物大

  • 乌当归

    药材名称乌当归拼音Wū Dānɡ Guī别名岩当归、差风、光头差风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金山当归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gelica ualida Diels采收和储藏:春、秋季未开花前采挖

  • 水藁本

    药材名称水藁本拼音Shuǐ Gǎo Běn别名黄藁本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尖叶藁本的根和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gusticum acuminatum Franch.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洗

  • 寒莓

    药材名称寒莓拼音Hán Méi别名寒刺泡、山火莓、岂陈晃、水漂沙、大叶漂、乔果、踏地杨梅、猫儿扭、虎脚扭、过江龙[湖北]来源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寒莓Rubus buergeri Mi

  • 红藤蓼

    药材名称红藤蓼别名竹叶舒筋、大活血、舒筋草、鹿蝉通筋草来源蓼科红藤蓼Polygonum emodi Meisn.,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四川、云南。性味淡,微温。功能主治舒筋活血。主治跌打损伤,风湿痛。

  • 蛇百子

    《中药大辞典》:蛇百子药材名称蛇百子拼音Shé Bǎi Zǐ别名逼死蛇、毛老虎(《陆川本草》),黄黄草、大还魂(《广西药植名录》),假藿香(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出处《陆川本草》来源

  • 满天飞

    药材名称满天飞拼音Mǎn Tiān Fēi别名革命菜、飞机菜、假茼蒿来源菊科土三七属植物满天飞Gynura crepidioides Benth.[Crassoucephalum crepidioid

  • 雅红隆

    药材名称雅红隆拼音Yǎ Hónɡ Lónɡ别名亚呼噜、锡生藤、鼠耳草、亚红龙、牙昏噜[傣语]来源防己科雅红隆属(锡生藤属)植物雅红隆Cissampelos pareira L.,以

  • 香橼露

    药材名称香橼露拼音Xiānɡ Yuán Lù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橼或香圆的果实之蒸馏液。原形态植物形态参见"香橼"条。性味淡。功能主治消痰逐滞,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