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药材>九里根

九里根

药材名称九里根

拼音Jiǔ Lǐ Gēn

来源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星毛金锦香的根或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sbeckia siddimensis Craib

采收和储藏:秋后采根,洗净切片晒干。果熟后采果,晒干。

原形态灌木,高1-1.5m。茎四棱形,被密或疏平贴的糙伏毛,分枝多。叶柄长5-11(-18)mm,密被糙伏毛;叶片纸质,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稀卵形,先端渐尖,基部钝或近圆形,长6-10cm,宽1.8-3.4cm,全缘或具微细的不明显的细锯齿,具缘毛,两面被糙伏毛,5基出脉,叶面基出脉下凹,脉上无毛,侧脉不明显,背面基出脉、侧脉明显,隆起,仅脉上被毛。聚伞花序,生于小枝顶端,近头状或圆锥状,长可达7cm;苞片广卵形,长8-10mm,具刺毛状缘毛,背面被糙伏毛;花梗极短,被糙伏毛;花萼长约2cm,被刺毛状篦状毛及少数具柄星状毛,毛常平贴,裂片广披针形或狭三角形,先端长渐尖,长约8mm,背面被糙伏毛及疏缘毛;花瓣紫红色或粉红色,卵形,先端急尖,长1-1.3cm,全缘;雄蕊常偏向一侧,花丝较花药短,花药先端具喙,喙长约为花药长的1/3,药隔基部膨大,后方下延呈短距;子房卵形,顶端有1圈刚毛,其余被糙伏毛。蒴果卵形,4纵裂,长约1cm,直径约5mm;先端具刚毛,其余被糙伏毛;宿存萼坛状,长1.2-1.5cm,先端平截,具纵肋,近上部缢缩成颈,毛常脱落,中部以下具向上平贴的刺毛状篦状毛。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700-2000m的沟边灌木丛或山坡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

性味味甘;微苦;性凉

归经归脾;胃;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调经止血。主湿热泻痢;痰热咳喘;吐血;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0g。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大脖子药

    《中药大辞典》:大脖子药药材名称大脖子药拼音Dà Bó Zi Yào出处《贵州民间草药》来源为苦苣苔科植物歪冠苦苣苔的根。秋季采收。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40厘米左右。茎黑

  • 丝瓜

    《中药大辞典》:丝瓜药材名称丝瓜拼音Sī Guā别名天丝瓜、天罗、蛮瓜(《本事方》),绵瓜(《续本事方》),布瓜(《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天罗瓜(《普济方》),鱼螆(《奇效良方》),天吊瓜、纯阳瓜、倒

  • 秦岭冷杉

    药材名称秦岭冷杉别名蒲松果、冷杉果、松梅来源松科秦岭冷杉Abies chensiensis Van Tiegh.,以球果入药。生境分部陕西、湖北。性味甘,平。功能主治调经,止血,消炎,止痛。主治月经不

  • 肥猪草

    药材名称肥猪草拼音Féi Zhū Cǎo英文名Fragrant Bulbophyllum别名芳香石豆兰(《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香石豆兰的全草。拉丁

  • 金背枇杷

    药材名称金背枇杷拼音Jīn Bèi Pí Pá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陇蜀杜鹃的果实。秋后采摘,蜜炒用。性味苦,平。功能主治镇咳祛痰,清肺和胃,降气消暑。治肺

  • 地梅子

    药材名称地梅子别名黄刺儿根、黄果悬钩子来源蔷薇科地梅子Rubus xanthocarpus Bur. et Franch.,以根入药。生境分部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云南。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

  • 地石榴花

    药材名称地石榴花拼音Dì Shí Liu Huā出处《云南中草药》来源为桑科植物地瓜的花。功能主治治遗精,滑精。用法用量地石榴花三至五钱。水煎服。摘录《中药大辞典》

  • 牛胆

    《中药大辞典》:牛胆药材名称牛胆拼音Niú Dǎn出处《本经》来源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胆囊或胆汁,从宰牛场收集,取得后挂起阴干或自胆管处剪开,将胆汁倾入容器内,密封贮藏。或加热使之干燥亦可。

  • 柳叶斑鸠菊

    药材名称柳叶斑鸠菊拼音Liǔ Yè Bān Jiū Jú英文名root of Willowleaf Ironweed别名米碌塞、铁珠草、白头升麻、白龙须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

  • 杧果钉

    药材名称杧果钉拼音Mánɡ Guǒ Dìnɡ别名刺果苏木来源豆科杧果钉Caesalpinia crista L.,以叶入药。生境分部广东、广西、台湾。性味苦,凉。功能主治祛瘀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