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药材>大青木

大青木

药材名称大青木

拼音Dà Qīng Mù

别名路边青、臭叶树、羊咪青、青心草、臭大青鸭公青、淡婆婆、大叶青、木本大青

来源马鞭草赪桐属植物大青木Clerodendron cyrtophyllum Turcz.,以入药。全年可采。根切片晒干;叶洗净阴干或鲜用。

原形态落叶灌木,高可达3米。树皮灰白色,老枝黄褐色,幼枝被柔毛。叶对生,近革质,椭圆形、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15厘米,宽2.5~6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渐窄,全缘,两面散生白色短毛。夏季树梢开白色管状花,组成疏松的宽扁圆锥状聚伞花序;萼片条形而小;花萼钟状,一般长不超过1厘米,外被短毛与腺点,裂片5,圆头,开展;雄蕊4个,稍二强,伸出花冠外,较花冠管长1~2倍;子房上位,花柱丝状,比雄蕊稍短或稍长,柱头2浅裂。果实卵圆形,直径5~7毫米,熟时紫红色,被宿萼包被。

生境分部生于山野、丘陵、草地、路旁或林边灌丛中。我国中部和南部至台湾均有分布。

化学成分叶含大青素、靛甙(indican),此外,尚含黄酮类。

药理作用抑菌试验:本品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用于防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治感冒头痛,麻疹并发肺炎,流行性腮腺炎,扁桃体炎,传染性肝炎,痢疾,尿路感染。

用法用量0.5~1两。

复方1、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青木根3斤,白茅根马兰金银花藤、芦根贯众各半斤,加水30斤,煎成25斤,为50人量。每人每日煎剂半斤,分3次服。

2、流行性乙型脑炎:大青木叶或根0.1~1两(根据年龄而定),水煎服。每隔4小时服1次。

3、上呼吸道感染:大青木叶、贯众各1斤,混合,加水5,000毫升,煎成2,000毫升。每次服100毫升,首次量加倍,每日3~4次。

4、头痛:鲜大青木根3~4两,油豆腐2两,加水酒适量,放于有盖的碗中,隔水炖,喝酒吃豆腐。每日1剂,分2次服。

5、酒糟鼻:大青木根、金银花藤各4钱,辛夷1.5钱,水煎服,每日1剂。

6、麻疹併发肺炎:大青木叶、地锦草(或金银花)、野菊花海金沙各五钱,水煎服,每日1剂。

7、痢疾:大青木叶1两,辣蓼石榴叶各5钱。水煎服,每天1剂。或制成100%溶液,每次口服20毫升,每日3次。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猜你喜欢

  • 脆蛇

    《全国中草药汇编》:脆蛇药材名称脆蛇拼音Cuì Shé别名碎蛇、银蛇来源蛇蜥科动物蛇蜥Ophisaurus harti Boulenger 的干燥全体。春秋捕捉。炮制放入瓦缸中用酒

  • 《全国中草药汇编》:柚药材名称柚拼音Yòu别名气柑、朱栾、文旦、柚子来源芸香科柑橘属植物柚Citrus grandis (L.)Osbeck,以果皮及叶入药。叶全年可采,果皮于果熟时收集。性

  • 墙草根

    《中药大辞典》:墙草根药材名称墙草根拼音Qiánɡ Cǎo Gēn别名白石薯、田薯(《福建中草药》),石薯、软骨石薯(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出处《福建中草药》来源为荨麻科植物墙草的根。全

  • 大马哈鱼籽

    药材名称大马哈鱼籽拼音Dà Mǎ Hā Yú Zǐ来源药材基源:为鲑科动物***哈鱼的卵。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采收和储藏:秋季捕捞,剖腹取卵,晒干。

  • 蒲葵根

    药材名称蒲葵根拼音Pú Kuí Gēn出处蒲葵之名始见于《南方草木状》。《纲目》载:“上古以羽为扇,故字从羽。后人以竹及纸为箑,故字从竹……东人多以蒲为之,岭南以蒲葵为之。

  • 毛叶石楠根

    药材名称毛叶石楠根拼音Máo Yè Shí Nán Gēn别名邓向观根(《贵州民间药物》)。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毛叶石楠的根。全年可采。原形态毛

  • 鲨鱼骨

    药材名称鲨鱼骨拼音Shā Yú Gǔ来源药材基源:为真鲨、科动物阔口真鲨或其他鲨鱼的骨骼。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charhinus latistomus Fang et Wang采收和储藏:捕得后

  • 百味叶

    药材名称百味叶拼音Bǎi Wèi Yè别名沙癞叶、三股筋来源樟科百味叶Neocinnamomum poilanei H. Liou,以叶、根皮、茎皮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甘、辛,

  • 蚺蛇胆

    《中药大辞典》:蚺蛇胆药材名称蚺蛇胆拼音Rán Shé Dǎn出处《本草经集注》来源为蟒蛇科动物蟒蛇的胆。性味甘苦,寒,有毒。①《别录》:"味甘苦,寒,有小毒。"

  • 四指马鲅

    药材名称四指马鲅拼音Sì Zhǐ Mǎ Bà来源药材基源:四指马鲅,休长,略侧扁。头较小,前端钝,吻短,口大,下位。背鳍Ⅷ-14;臀鳍Ⅲ-15;胸鳍18+4丝状游离鳍条;腹鳍1-5;鳍15-17,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