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药材>小花五味子根

小花五味子根

药材名称小花五味子根

拼音Xiǎo Huā Wǔ Wèi Zǐ Gēn

别名香石藤、铁骨散、过山龙、小血藤、满山香、小密细藤、接筋藤、黄袍、五味子、萝松根大伸筋、小花五味子藤、黄袍小血藤

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味子科植物小花五味子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hisandramicranthaA.C.Smith.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落叶藤本。植物体纤细,小枝圆柱形。叶互生;叶柄长0.7-2cm;叶纸质;叶片卵形、卵状三角形或宽椭圆形,长4-7cm,宽2-6cm,先端长尖,基部钝或心形,边缘疏生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花单性,雌雄异株;花小,直径不及1cm;花橙黄色;花被6-9;雄蕊8-12;雌蕊心皮16-21,排成3-4轮;子房具明显的鸡冠状柱头。聚合果成熟时长1.5-4cm,小浆果扁球形,红色,内有种子2枚;种皮具细小的瘤状突起。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2000m的山坡灌木林中或杂木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

性味辛;苦;性温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理气活血。主风湿骨痛;跌打损伤;胃痛;月经不调;肾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肚拉

    药材名称肚拉拼音Dù Lā别名都拉参、都拉(《四川中药志》),对对参、双参、萝卜参、土败酱(《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川续断科植物西南囊苞花的根。春季发苗前,或秋后苗茎

  • 白花鹅掌柴

    药材名称白花鹅掌柴拼音Bái Huā é Zhǎnɡ Chái别名汉桃叶、广西鹅掌柴、七叶莲、七多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白花鹅掌柴的根或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heffter leacan

  • 黄蜀葵根

    《中药大辞典》:黄蜀葵根药材名称黄蜀葵根拼音Huánɡ Shǔ Kuí Gēn出处《纲目》来源为锦葵科植物黄蜀葵的根。秋季采挖。化学成分含粘液质约16%,系由阿拉伯聚糖12.30%

  • 黑络丸菌

    药材名称黑络丸菌拼音Hēi Luò Wán Jūn别名黑根须腹菌、黑络丸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腹菌科真菌黑络丸菌的子实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izopgon piceus B

  • 黄毛耳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毛耳草药材名称黄毛耳草拼音Huánɡ Máo ěr Cǎo别名拖地莲、铺地蜈蚣、白头走马仔、细种节节花、蜈蚣草来源茜草科耳草属植物黄毛耳草Hedyotis c

  • 宜昌楼梯草

    药材名称宜昌楼梯草拼音Yí Chānɡ Lóu Tī Cǎo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宜昌楼梯草的根或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atostema ichangense H.Schroter[E.ca

  • 野大豆藤

    《中药大辞典》:野大豆藤药材名称野大豆藤拼音Yě Dà Dòu Ténɡ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豆科植物崂豆的茎、叶及根。秋季采收。原形态捞豆(《救荒本草》),又名

  • 四叶参

    《全国中草药汇编》:四叶参药材名称四叶参拼音Sì Yè Shēn别名奶参、羊乳、山海螺、白蟒肉、狗头参、乳头薯、乳薯来源为桔梗科党参属植物四叶参Codonopsis lanceol

  • 紫荆果

    《中药大辞典》:紫荆果药材名称紫荆果拼音Zǐ Jīnɡ Guǒ来源为豆科植物紫荆的果实。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紫荆皮"条。功能主治治咳及孕妇心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摘录《中

  • 荛花根

    药材名称荛花根拼音Ráo Huā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瑞香科植物荛花Wikstroemia canescens (Wall.) Meissn. 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Wikstroemia 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