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药材>山里红

山里红

药材名称山里红

拼音Shān Lǐ Hónɡ

别名野山查(《西藏常用中草药》),扎巴兴罗玛涅买(藏名)。

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川梨果实。9~10月采收成熟果实,晒干。

原形态川梨,又名:棠梨刺。

落叶乔木,高达12米。通常有刺。主干粗大,多分枝,树皮灰棕色,小枝蓝紫色,幼时被绵状毛。叶互生或丛生于短枝。卵形或长卵形,长4~7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稀宽楔形,边缘具钝锯齿;叶柄长1.5~3厘米。伞形总状花序,有花7~13朵,总花梗和花梗均密生绒毛,渐脱落,果期无毛或近无毛;花白色或粉红色,直径2~2.5厘米,花瓣5;雄蕊25~30,稍短于花瓣;花柱3~5,离生,无毛。梨果近球形,径1~1.5厘米,成熟时红色。花期4~6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田野、村庄附近等向阳处。分布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等地。

性味《西藏常用中草药》:"酸甘,温。"

功能主治《西藏常用中草药》:"消食积,化瘀滞。治肉食积滞,消化不良,泄泻,痛经,产后瘀血作痛,高血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栗花

    《中药大辞典》:栗花药材名称栗花拼音Lì Huā出处《日用本草》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栗的花。化学成分花含精氨酸。性味①《滇南本草》:"性微温,微苦涩。"②《四川中药志》:&q

  • 苦瓜藤

    《中药大辞典》:苦瓜藤药材名称苦瓜藤拼音Kǔ Guā Ténɡ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茎。夏、秋采取。性味苦,寒。①《陆川本草》:"苦,寒。"②《四

  • 苣荬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苣荬菜药材名称苣荬菜拼音Jù Mǎi Cài别名苦菜、败酱草[北方地区]、小蓟[黑龙江]、苦苣菜、取麻菜来源菊科苦苣菜属植物苣荬菜Sonchus Brachyo

  • 苣荬菜花

    药材名称苣荬菜花拼音Jù Mǎi Cài Huā出处《河北中药手册》来源为菊科植物苣荬菜的花,夏秋季花将开放时采摘,晒干。性味性平。味甘。功能主治治急性黄痘型传染性肝炎。用法用量内

  • 砂漏芦

    药材名称砂漏芦拼音Shā Lòu Lú英文名Root of Gmelin Globethistle别名刺甲盖、恶背火草、火绒草、刺头出处出自《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来源药材基源:为区科植物砂蓝刺头的

  • 野塘蒿

    《全国中草药汇编》:野塘蒿药材名称野塘蒿别名香丝草、小山艾、火草苗来源菊科野塘蒿Conyza bonariensis (L.) Cronq.[Erigeron crispus Pourr.;E. li

  • 山砂姜

    药材名称山砂姜拼音Shān Shā Jiānɡ英文名all-grass of Greenflower Peristylus别名斑叶玉凤兰、珍珠草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

  • 麦麸草

    《中药大辞典》:麦麸草药材名称麦麸草拼音Mài Fū Cǎo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荨麻科植物细野麻的全草。夏、秋采收,晒干用。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茎直立,疏生短伏毛,常分

  • 赤楠

    《中药大辞典》:赤楠药材名称赤楠拼音Chì Nán别名牛金子(《植物名实图考》),鱼鳞木、赤兰、石柃、山石榴(《中国经济植物志》),瓜子柴、山乌珠、细叶紫陵树、细子莲、赤楠蒲桃、瓜

  • 梦花根

    《中药大辞典》:梦花根药材名称梦花根拼音Mènɡ Huā Gēn出处《分类草药性》来源为瑞香科植物结香的根。全年可采。性味《分类草药性》:"味辛,性温。"功能主治治梦遗,